心脉痹阻证的病因_心脉痹阻证的症状_心脉痹阻证怎么治疗_心脉痹阻证的注意事项|

xuanhujiaoyu

心脉痹阻证

心脉痹阻证,中医病证名。是指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以心悸怔仲、胸闷心痛为主要表现的血瘀证。常见于胸痹、心痛、心悸等疾病中。西医学的冠心病、风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等疾病中可见本证。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heart vessel

其它名称

心血瘀阻证、心脉瘀阻证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

相关疾病

胸痹、心痛、心悸、冠心病、风心病、心力衰竭、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心悸

临床表现为心悸频作,胸闷不舒活心痛阵作,面色紫黯、脉沉弦或涩等,多因心中阳气不振,血液运行不畅,或风寒湿邪勤洗经脉,心气被阻,血液运行失常所致,实证治宜活血通络,养心安神,方用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桂枝、茯神、党参等;虚证治宜补气养心,安神定志,方选养心汤(《证治准绳》)加丹参饮(《时方歌括》)。

2、心痛

临床多见心痛或胸闷作痛,舌质紫黯,脉涩或沉弦等特征,多由心脉瘀阻,胸中气机阻遏,不通则痛,治宜活血化瘀,宽胸定痛,方选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3、胸痹

临床常见胸闷气憋,隐隐作痛,心悸,苔薄或腻,舌质黯或红绛,脉弦细等特点,多因胸阳不振,心气不足,导致血脉痹阻,或因寒凝脉位,心脉阻遏所致,治当通阳,宣痹,散寒,常用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或乌头赤石脂丸(《金匮要略》)加丹参、红花、桃仁、香附等活血理气之品。

病因

病因
多因正气先虚,心阳不振,运血无力,逐渐发展而成。常因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等诱发,故其性质为本虚标实。

表现

临床表现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或以刺痛为主,舌质晦暗或有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或以心胸憋闷为主,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涩;或以遇寒痛剧为主,得温痛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或以胀痛为主,与情志变化有关,喜太息,舌淡红,脉弦。

症情分析

心阳不振,失于温养,心脉失养,心动不安,故见心悸怔仲;阳气不运,心脉阻滞不通,故见心胸憋闷疼痛;手少阴心经之脉横出腋下,循肩背、内臂后缘,故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治疗

治法
活血通脉、宽胸定痛
方药

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半夏汤。

常用中药
桃仁、红花、丹参、当归、川芎、赤芍、枳实、薤白、降香、桂枝、瓜蒌、郁金等。
针灸治疗

在心脏痹阻出现心绞痛时,可用本法治疗。

1、针刺

取穴第一组:心俞、巨阙、心平(少海穴下三寸);第二组:厥阴俞、膻中、内关。阴虚:加三阴交或太溪;阳虚:加关元或大推:气虚:加气海或关元;痰阻:加丰隆或肺俞;血瘀:加膈俞或血海。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一疗程,疗程间隔时间为3、5天。背部穴位针尖斜向脊椎,切忌气胸发生。刮针2分钟,四肢胸腹得气后留针20分钟。

2、推拿

揉擦涌泉,按摩内关、合谷、膻中、三阴交、足三里等穴。每早晚各一次。再按摩心前区、天池、灵墟、屋翳等穴12分钟,再按背部心俞4分钟,每日2次,20天为一疗程。或揉按灵道穴,用拇指腹轻揉穴位1.5分钟,再重按摩2分钟,最后轻揉1.5分钟结束,每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

其他治疗

心脉痹阻不通而痛,迅速止痛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因此,药物外敷配合内服方药以通心络畅心气以止痛。

1、心绞痛宁膏、冠心膏、王不留行子外敷心前区及有关穴位和耳穴。

2、桃红桅子糊外敷心前区。敷药范围为右侧至胸骨右缘第3。5肋间,左侧达心尖搏动处,外用纱特效盖,胶布固定,每3日换药1次,2次后7日换药一次。6次为一疗程。

转归预后

本证常因感受寒邪,劳倦多度,情志刺激,痰浊凝结诱发或加重,多属实证,或虚实夹杂证候,心脉痹阻日久,可致心阳暴脱,危急病人生命。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