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寒证的病因_里寒证的症状_里寒证怎么治疗_里寒证的注意事项|
里寒证
里寒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寒邪直中脏腑经络,阴寒内盛,或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阴寒邪气,或因内伤久病,阳气耗伤,或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所致。其病因、病机或病位不同,所致的证候类型及其临床表现也不同。
英文名称
interior cold syndrome 症状详情
1、胃脘痛
临床表现特点为胃脘突然剧痛,拒按,自觉局部冰冷,逢寒痛甚,得温则缓。多由隆冬气候严寒或暑日暴食生冷,寒邪袭胃,胃阳被困,郁而不布,寒积于中,寒凝气滞,气血不通,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治宜温胃散寒之痛,方用良附丸(《良方集腋》)。
2、胸痹
症见胸闷、胸痛,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伴见短气心悸,形寒肢冷,手足不温,苔白,脉沉迟或沉紧。治宜祛寒活血,宣痹通阳,方用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3、腹痛
临床以少腹冷痛为主,但痛势可涉及全腹和两胁,且有拘急感,治宜疏肝理气,温散结合,方选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病因
本证多因外感阴寒邪气,或因内伤久病,阳气耗伤,或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所致。
表现
恶寒喜暖,面色苍白,肢冷踡卧,口淡不渴,痰、涏、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等。
寒邪所伤,气血凝滞,或阳气虚损,不能温煦形体,肌体失养,机能衰退,故见恶寒喜暖,面色苍白,肢冷踡卧;阴寒内盛,津液未伤,故口淡不渴;阳虚有寒,气不化津,故痰、涎、涕、尿等分泌物、排泄物澄澈清冷;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大便稀;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均为里寒之象。
治疗
党参、白术、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炙甘草等。
外寒侵入人体,积久不散,损伤阳气,而渐生内寒;阳虚内寒之体,则易招受外寒并感受其它邪气时也易趋于寒化。侵袭入体肌表、肌肉、经脉的寒邪,若久而不化,渐人里,损伤脏腑阳气,则脏腑虚寒,阳气的损伤常由脾阳累及肾阳,最终脾肾阳虚,阳虚阴盛,又可致痰、饮、水、湿泛滥三焦,瘀血停滞经脉;另若寒邪郁久化火,耗竭阴津,同时寒瘀互结而使阴液不生,最终可导致阴阳俱虚之证。此即寒证的由表及里由轻到重的病变过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