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湿热证的病因_肝胆湿热证的症状_肝胆湿热证怎么治疗_肝胆湿热证的注意事项|

xuanhujiaoyu

肝胆湿热证

肝胆湿热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湿热内蕴,肝胆疏泄失常,以身目发黄,发热,口苦,胁肋胀痛,或胁下有痞块,纳呆呕恶,厌油腻,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胁痛、黄疸、妇女阴痒、带下、淋证、癃闭等疾病中。西医学的急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及泌尿生殖系疾病中可见本证。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dampness-heat of liver and gallbladder

其它名称

肝经湿热证

发病部位

肝,胆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泌尿外科、妇科

相关疾病

胁痛、黄疸、阴囊湿疹、睾丸肿痛、妇女阴痒、带下、淋证、癃闭、急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胁痛

多因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失疏泄,故以口苦,胁肋胀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主症。兼见胸闷纳呆、呕恶等。治疗应清热利湿,疏肝理气,方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川楝、元胡等。

2、黄疸

多因湿热交蒸于肝胆、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浸淫肌肤,故见身目俱黄,脘腹胀闷、口苦纳呆、大便溏泄,湿热下注膀胱则小便色黄,治疗应清热利湿退黄,当用茵陈蒿汤(《伤寒论》)加减。

3、男女前阴诸证

肝经绕阴器而过,湿热循经下注,故出现前因病变,热度内蕴,湿热下逼,男子表现为阴囊湿疹,睾丸肿胀疼痛,女子表现为外阴瘙痒或带下黄臭,局部常红肿痛痒,甚或黄水淋漓,兼见口苦咽干,寒热往来、尿赤便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表现,治应清热利湿解毒,以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化裁,辅以银花、连翘、黄柏等清热解毒治品,并配合外治法。

4、淋证

因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职,湿热下注膀胱,出现尿急、尿痛、小便短赤,兼有口苦、胁痛、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等表现,治应清热利湿通淋,方以沉香散(《金匮翼》)或八正散(《和剂局方》)化裁。

5、癃闭

肝胆湿热液因湿热互结,使膀胱气化障碍,形成癃闭,兼见小腹胀满,苔黄腻,脉沉数,治应清利湿热,通利小便,可选用八正散加入通闭利窍之品。

病因

病因

本证多因外感湿热之邪,侵犯肝胆或肝经;或嗜食肥甘,酿生湿热;或脾胃纳运失常,湿浊内生,郁结化热,湿热壅滞肝胆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身目发黄,胁肋胀痛,或胁下有痞块,纳呆,厌油腻,泛恶欲呕,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为阴部潮湿、瘙痒、湿疹,阴器肿痛,带下黄稠臭秽等。

症情分析

湿热蕴阻,肝胆疏泄失职,气机不畅,则胁肋胀痛;湿热内阻,胆汁不循常道,泛溢肌肤,则身目发黄;湿热郁蒸,胆气上溢,则口苦;湿热内阻,脾胃升降、纳运失司,胃气上逆,则厌食恶油,泛恶欲呕,腹部胀满,大便不调。肝经绕阴器,过少腹,湿热循经下注,则可见阴部潮湿、瘙痒、起丘疹,或阴器肿痛,或带下色黄秽臭。邪居少阳胆经,枢机不利,正邪相争,则寒热往来;发热,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均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疗

治法
清利肝胆
方药

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

常用中药
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泽泻、通草、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
针灸治疗

1、针刺

取胆俞、期门、日月、阴陵泉、内庭、大冲等穴,用泻法,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

2、艾灸

灸神阙,每次15分钟,每日1-2次。

3、推拿

以心俞、膈俞穴为主穴,日2次,5-7日为1疗程。

转归预后

本证的病理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因肝胆湿热,乘袭脾土,形成脾胃湿热证;湿热久羁,伤及阴分,出现肝阴虚证;由肝胆疏泄失职,气机郁滞,血行不畅,成为肝血瘀滞证,日久形成症积鼓胀;湿热蕴结不解,热盛毒深,可发展成急黄危症。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