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近视眼被列为世界三大疾病之一,全世界绝大多数的人群都存在近视,我国近视眼人数竟已近4亿。亚洲国家近视发生率为70%~90%,我国人口近视发生率为33%,是世界平均水平22%的1.5倍。其中,我国学生近视发病率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日本。近年来,我国近视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病理性近视视网膜病变已成为我国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无
无特发人群
症状
1、远距离视物模糊,近距离视力好,初期常有远距离视力波动,注视远处物体时眯眼。
2、近视度数较高者,除远视力差外,常伴有夜间视力差、飞蚊症、漂浮物、闪光感等症状。
3、部分患者可发生程度不等的眼底改变,如豹纹状眼底、漆裂纹、Fuchs斑和视网膜周边格子样变性、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等。
原因
近视的病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
1、遗传因素
父母近视的青少年发生近视的风险明显增大,而且与父母近视的度数呈正相关。对于高度近视,尤其是病理性近视者,遗传因素的作用更为明显。而对于单纯的低中度近视者,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导致近视的进展。
2、环境因素
(1)近距离工作:近距离工作被公认为是影响近视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与近视的发展呈正相关。
(2)读写习惯:不良读写习惯是近视的危险因素。如阅读距离近(<33厘米),写字时歪头、握笔时指尖距笔尖近(<2厘米)的青少年近视患病率较高。
(3)其他:如长时间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环境照明不佳,阅读字迹过小或模糊不清,户外活动较少等,容易增加近视风险。
屈光性近视、轴性近视等
就医
1、看远处的东西模糊不清,习惯性眯眼看、斜眼看、单眼看,要怀疑近视的可能;
2、伴持续、频繁双眼酸痛、视物模糊、头痛、畏光、眼干、眼痒、眼异物感;
3、伴眼前有黑影、好像蚊虫在眼前飞,要排查玻璃体病变;
4、伴看东西有重影,要排查是否合并散光;
5、伴视物变形,颜色辨不清,警惕黄斑病变;
6、眼前好像有黑幕遮挡等,要排查视网膜病变;
7、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当出现持续看远处物体模糊不清,怀疑近视,应及早于眼科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建议患者在就医前注意休息,不要熬夜。
3、就医前注意眼部卫生,不要化眼妆。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使用一些药物,可携带相关包装。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看物体模糊的情况持续多久了?
2、是否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
3、还有哪些症状不适?是否有眼前黑影、视物变形、视野缺损等?
4、平时是否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
5、平时读写的姿势是怎样的?
6、亲属中是否有人患有近视?多少度?
7、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都接受过什么治疗?
8、有无其他眼部疾病史?有无眼部手术、外伤史?
1、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2、我的情况严重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改善?需要配眼镜吗?
5、佩戴有框眼镜还是隐形眼镜好?
6、如果不戴眼镜视力会继续下滑吗?
7、戴眼镜会越戴度数越高吗?
8、平时都需要注意什么?
9、还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
医生通常需要对患者进行视力检查、睫状肌麻痹验光检查,以初步了解视力下降情况。必要时还可进行眼底彩照、A超、裂隙灯检查、检眼镜检查等。
1、视力检查
视力检查是发现近视的第一步,通过视力检查,可以简便迅速地将可疑近视与正常人区别开。视力检查应在中等光亮度下进行,检查室的光线应较暗为宜。如采用后照法(视力表灯箱、投影或视频视力表),建议标准视力表亮度为80~320cd/m2。除远视力明显低于正常外,由于眼底改变或并发症,近视力与矫正视力亦可低于正常。
2、其他
包括视野、色觉、暗适应与明适应、立体视觉、对比敏感度等检查,可全面了解患者的眼部状况,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导均有一定价值。
1、眼底彩照
通过眼底照相机直接获取眼底彩色图片的方法,来了解视网膜的情况。
2、A超
主要通过超声波来测量眼轴,监测眼轴增长情况。高度近视者通常会有眼轴变长。
3、其他影像学检查
还可根据情况行角膜曲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OCT)、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FFA)等影像学检查,以便更详细的了解眼部病情。
1、散瞳验光
学术名称为睫状肌麻痹验光,是国际公认的诊断近视的金标准。建议12岁以下,尤其是初次验光,或有远视、斜弱视和较大散光的儿童一定要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确诊近视需要配镜的儿童需要定期复查验光。
3、裂隙灯检查
了解眼睑、结膜、角膜、虹膜、前房、瞳孔和晶状体等情况。
4、检眼镜检查
包括直接检眼镜检查和间接检眼镜检查。通常也在散瞳之后进行,可以直观看到和分析眼底病变。
5、其他检查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还可进行眼轴长度、调节与聚散功能、眼压与视野检查等,以明确眼部病理改变情况及有无并发症。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及相关检查,通常不难诊断。医生可能会进行详细问诊,病史采集内容包括:视远物模糊表现;年龄及发病时间;性别;眼部及全身病史、手术史;近视家族史;用眼习惯及用眼环境;既往近视进展史;既往近视控制治疗史,有无验光配镜或手术。
1、根据屈光成分分类
(1)屈光性近视:主要由于角膜或晶状体曲率过大或各屈光成分之间组合异常,屈光力超出正常范围,而眼轴长度基本在正常范围。
(2)轴性近视:由于眼轴延长,眼轴长度超出正常范围,角膜和晶状体等眼其他屈光成分基本在正常范围。
2、根据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分类
(1)单纯性近视:大部分患者的眼底无病理变化,进展缓慢,用适当的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其他视功能指标多属正常。
(2)病理性近视:视功能明显受损,远视力矫正多不理想,近视力亦可异常,可发生程度不等的眼底病变,如近视弧形斑、豹纹状眼底、黄斑部出血或形成新生血管膜,可发生形状不规则的白色萎缩斑,或有色素沉着呈圆形黑色斑(Fuchs斑);视网膜周边部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在年龄较轻时出现玻璃体液化、混浊和玻璃体后脱离等。与正常人相比,发生视网膜脱离、撕裂、裂孔、黄斑出血、新生血管和开角型青光眼的危险性要大得多。常由于眼球前后径变长,眼球较突出,眼球后极部扩张,形成后巩膜葡萄肿。伴有上述临床表现者为病理性近视。
3、根据近视度数分类
(1)低度近视:-0.50D~3.00D(50~300度)。
(2)中度近视:-3.00D~6.00D(300~600度)。
(3)高度近视:>-6.00D(>600度)。
1、散光
由于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屈光力不同,平行光线经过该眼球屈光系统后不能形成一个焦点,这种屈光状态称为散光,平行光线经过规则散光眼形成两条焦线和最小弥散斑。散光与近视的主要症状相似,均有视力模糊、视力减退、视物疲劳等。严重的散光有时还会产生斜颈、头痛。
2、远视
在调节放松状态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后,这种屈光状态称为远视,远视眼的远点在眼后,为虚焦点。典型的远视者,视远物看不清,视近物更不清晰。
3、屈光参差
双眼屈光度数不等者称为屈光参差。双眼屈光差异不超过1.00D者称为生理性屈光参差。当双眼屈光差异超过1.00D者,就有可能会出现各种视觉问题。即屈光参差者在非矫正状态下双眼通过调节常使得一眼清晰聚焦,而另一眼则处于模糊状态。
4、老视
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弱,睫状肌的功能逐渐减低,从而引起眼的调节能力逐渐下降。大约在40~45岁开始,出现阅读等近距离工作困难,这种由于年龄增长所致的生理性调节减弱称为老视,也就是我们日常所称的老花眼。老视是一种生理现象,无论屈光状态如何,每个人均会发生老视。
治疗
眼科学界认为,对于多数人来说,矫正近视的首选仍然是配戴框架眼镜。此外,佩戴框架隐形眼镜、进行屈光手术也可达到治疗近视的效果。但建议在做手术之前,一定要权衡各方利弊。
1、佩戴眼镜
(1)框架眼镜
与其他近视干预方式相比,框架眼镜有许多优势,其容易适应,大多数人都能接受,具有无创性。框架眼镜是最简单安全的矫正器具,建议应做到每年至少一次复查,及时调整眼镜度数。对于儿童近视患者,应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复查。目前比较公认的是,过矫会导致调节过度,加重近视发展,应当避免。单焦镜为临床常见框架眼镜类型,对于调节存在问题的患者还有双焦镜、三焦镜和渐进镜等。
(2)角膜接触镜
①软性接触镜:可用于近视的矫正,部分儿童可用于恢复双眼视和促进视觉发育。无自理能力的儿童或老年人若有需求必须在医师和监护人的密切监督下使用。眼部有任何活动期急性炎症、全身有影响配戴的病变、过分神经质、个人卫生不良、依从性差而不能定期复查、对护理液过敏或生活工作环境卫生差者,应禁用或慎用。
②硬性接触镜(RGP):适用于有需求而又无禁忌证的任何年龄配戴者。年龄过小或过大者,因存在对问题察觉敏感性或操作依从性问题,应增加对安全性的监控。近视、远视、散光、屈光参差,尤其是圆锥角膜及角膜癜痕等所致的不规则散光可优先考虑选择。眼表活动性疾患或影响接触镜配戴的全身性疾病等应禁用。长期处于多风沙、高污染环境中者、经常从事剧烈运动者等应慎用。
③角膜塑形镜(0K镜):是一种逆几何设计的硬性透气性接触镜,通过配戴使角膜中央区域的弧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平,从而暂时性降低一定量的近视度数,是一种可逆性非手术的物理矫形方法。临床试验发现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可延缓青少年眼轴长度进展约0.19毫米/年。在一般接触镜适应症与非适应症的基础上,重点强调未成年儿童需要有家长监护配合治疗。对于较高屈光度数等疑难病例的验配,需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酌情考虑验配。
2、药物治疗
一直以来,近视并无对症的用药。近年来,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与口服叶黄素是否可以作为药物治疗存在争议,暂无确切定论。虽然目前已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了其对儿童近视控制的有效性,但并未进入临床指南推荐。
3、手术治疗
近视的手术矫正是通过手术方式改变眼的屈光度,主要方法有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近视矫正手术需要严格按照各类手术的禁忌症和适应症进行筛查和实施,主要适用于18岁以上度数稳定的近视患者。
(1)激光角膜屈光手术
对于年龄在18岁以上,屈光力稳定在2年以上,精神及心理健康、具备合理的摘镜愿望和合适的术后期望值者可以考虑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但在手术前需进行相关的术前检查,符合相应规定的角膜厚度、屈光度数及预设切削深度等条件方可进行手术,不同术式的术前条件要求不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术式主要分为激光板层角膜屈光手术和激光表层角膜屈光手术两类。
①激光板层角膜屈光手术通常指以机械刀或飞秒激光辅助制作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LASIK),也包括仅以飞秒激光完成微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的术式(SMILE)。
②激光表层角膜屈光手术是指以机械、化学或激光的方式去除角膜上皮,或者机械制作角膜上皮瓣后,在角膜前弹力层表面及其下角膜基质进行激光切削,包括: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机械法一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及经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PRK)。
(2)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一般适用于近视度数较高、不愿意戴眼镜但又不适合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者。采用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IOL)矫正近视是在保留自然晶状体的情况下,在前房或后房植入负度数人工晶状体。
4、并发症治疗
针对不同的并发症状,可采用激光疗法、经瞳孔温热疗法、光动力学疗法、手术方法等进行治疗。
日常
1、生活管理
(1)生活有规律,保证睡眠充足,惜用目力,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姿势端正,眼与读物的距离保持30cm,切忌在乘车、走路或卧床时阅读。用眼1小时应闭眼休息或远跳10分钟。
(2)学习与工作环境的光线要充足柔和,照明应无眩光或闪烁,黑板无反光,桌椅高度合适,勿在阳光直射或暗光下阅读。
(3)定期检查视力,少儿患者应半年复查1次裸眼视力和戴镜视力,如有异常需及时处理。对验光确切的近视患者,佩合适的眼镜可保持良好的视力及正常的调节。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5)高度近视者,应避免跳水及剧烈运动,避免眼外伤,防止黄斑出血或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2、眼镜护理
(1)眼镜保养:戴上和摘下眼镜时要用双手扶好镜架臂;摆放眼镜时不要镜面朝下,避免磨损最重要的镜片中心部分;清洁镜片要用专用拭镜布或柔软的纸巾;镜片上粘有灰尘或沙子时,应用水清洗后,再从内向外擦干。
(2)角膜接触镜的保健:连续戴用时间不宜过长。每日睡觉前应将角膜接触镜摘下清洁、消毒。正确取戴镜片,取下镜片置于专用的保存盒中,每天清洁1次。每次戴用前用专用消毒液清洗镜片。患有沙眼、结膜炎、慢性泪囊炎、角膜炎、青光眼、感冒、发热、过敏症等患者及女性月经期、少年儿童、老年人不宜佩戴,在风尘大、粉尘多的环境最好不戴。
预防
近年来,由于用眼压力增大、电子产品的普及等因素,我国近视率不断攀升,近视低龄化日益严重。近视眼问题已成为困扰家庭、学校、社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视眼的预防需要考虑用眼习惯、户外活动、读写距离、采光照明、营养供给以及电子产品使用等多方面因素。
1、控制用眼距离,避免用眼距离<33cm,避免近距离用眼时间超过45分钟。工作或阅读时,坚持“一尺一拳一寸(阅读距离33cm; 身体距桌8cm; 手距笔尖3.33cm)”护眼原则,保持良好坐姿。长时间用眼后注意眺望一下远方,休息下眼睛。
2、增加户外活动,每天必须有2 h以上,或每周10 h以上户外活动时间。
3、培养正确做眼保健操的习惯。
4、改善照明环境,避免在较暗光线下学习工作。
5、保障充足睡眠时间,让眼睛得以充分休息。小学生每天10小时、初中生每天9小时、高中阶段学生每天8小时,成年人每天7 ~ 8小时(不宜少于每天6 小时)。
6、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不躺着看书、玩手机,不在公交上看书、玩手机。
7、控制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使用,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 ~ 40分钟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分钟。 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使用有红光滤过功能的电子产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