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血瘀证的病因_气滞血瘀证的症状_气滞血瘀证怎么治疗_气滞血瘀证的注意事项|
气滞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气机阻滞,血行不畅,以胸胁院腹胀闷窜痛,偶有刺痛,或有痞块、时散时聚,舌紫或有斑点,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本证多见于情志不畅之人,往往是在气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常见于胸痹心痛、胃痛、胁痛、积聚臌胀、狂病、痛经等疾病中。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相关疾病
胸痹心痛、胃痛、胁痛、积聚臌胀、狂病、痛经 症状详情
1、胸痹心痛
可见胸闷心痛,憋气喘促,两胁胀痛,平素急躁易怒,色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2、胃痛
多见胃脘及两胁胀痛,还可见嗳气叹息,纳差食少,大便不实,形瘦乏力,舌暗,脉涩。治宜疏肝健脾,活血通络,方用四逆散(《伤寒论》)合丹参饮(《时方歌括》)。
3、胁痛
可见心烦易怒,胁下疼痛,痛处不移,舌质紫黯,脉沉弦。治宜理气疏肝,祛瘀通络,方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合旋覆花汤(《金匮要略》)。
4、积聚
(初期)中出现气滞血瘀证,可见积块软而不坚,固着不移,胀痛并见,性情急躁易怒,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涩。治宜理气活血,通络消积,方用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宝命集》合失笑散(《和剂局方》)。
5、臌胀
可见腹大而坚满,脉络怒张,胁肋胀痛不移,面色黯黑,手掌赤红,色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行气利水,方用调营饮(《证治准绳》)加减。
6、狂病
可见狂躁不安,妄闻妄见,或呆滞少语,妄思多端,面色暗滞,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解郁,方用癫狂梦醒汤(《医林改错》。
7、痛经
可见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量少,经行不畅,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块下痛减,舌色紫黯有瘀斑,脉弦涩。治宜理气化瘀,方用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表现
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性情急躁易怒,或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女子可见经闭或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乳房胀痛等,舌紫暗或见瘀点瘀斑,脉涩。
肝主疏泄,肝气郁滞则致胸胁胀闷,走窜作痛,情绪急躁易怒。肝气郁滞日久,影响血液运行,瘀血阻络,而见胁下痞块,疼痛如刺,质地坚硬,按之不移肝气郁则必致肝血瘀,肝居胁肋,气不得疏,故胁肋胀满,矢气频多。气滞血瘀可致月经不调,经行不畅,故有经期腹痛,经色紫暗,或夹有血块,经闭,乳房胀痛等症。舌体脉络瘀血不散,故紫暗或瘀斑。气滞于脉,血流不畅,故脉沉弦或沉涩。
治疗
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甘草、柴胡。
本证是在脏腑气机失调的病理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因为心主血,肝藏血,冲任为血海,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在这些脏腑经络中最易产生瘀滞。故气滞血瘀证主要见于心,肝,脾胃,冲任脉疾病的病理变化中。瘀血形成之后,就由病理产物变为致病因素,影响脏腑功能,引起多种疾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