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详情
1、根据头痛的主要位置以辨病位与病种,如
(1)前额痛多属阳明经病变,多见于眼、鼻疾病及血劳等。
(2)侧头痛多属少阳经病变,多见于耳病及偏头风、面风痛等。
(3)后头痛多属太阳经病变,多见于项痹、风眩、脑瘤等。
(4)巅顶痛多属厥阴经病变,多见于神郁(神经症)。
(5)头痛部位固定、持久,可见于脑瘤、颅脑痈。
(6)全头痛或痛位不定者,多见于头脑外伤、神劳、虚眩等。
2、根据头痛的新久缓急及时间等,进行辨病思考,如
(1)新起头痛多属外感,如感冒、时行感冒、春温等。
(2)经常头痛多为内伤杂病,如各种虚劳类疾患等。
(3)突起剧痛可见于厥(真)头痛、面风痛、偏头风、雷头风、出血中风等病。
(4)下午或晚间头痛甚者,常为眼部疾病。清晨或上午痛甚者,常为鼻科疾病。
(5)持续痛且进行性加剧者,常为脑部癌瘤、颅脑痈。
3、根据伴随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辨病思考,如
(1)头痛伴恶心呕吐,并有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等表现者,可为邪毒犯脑,如时行感冒、春温、暑温、脑痨、温毒发斑、颅脑痈等。
(2)头痛不伴发热者,可为头部外伤及内伤、厥(真)头痛、出血中风、脑部癌瘤等,结合血常规、脑脊液检査、头颅CT可协助明确诊断。
(3)头痛伴有头晕、失眠、健忘等症,与精神情绪密切相关,而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无阳性发现者,常见于神劳、神郁(神经症)等病。
(4)头痛而血压超标者,多为风眩。
(5)后头痛,伴头晕,颈部胀痛、麻木,连及肩、上肢、颈部者,多为项痹。X线、CT可见阳性特征。
(6)头痛伴盗汗、潮热等症,常见于脑痨。
(7)头痛伴头晕心悸、面白舌淡、血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等症者,可诊断为血劳。
(8)疟疾发作时,见寒战、发热而头痛剧烈,休作有时,末梢血涂片或骨髓片或可找到疟原虫。
(9)头目胀痛、视物昏蒙,有眼压增高或瞳神散大等症者,常见于青风内障、绿风内障、黑风内障等病。
4、根据病因、发病特点等,进行辨病思考,如
(1)因外伤后所致头痛,为头部内伤或外伤。
(2)暑季在炎热下作业,出现头痛,恶心欲呕,无汗或汗多,烦躁等症者,可能是中暑或伤暑。
(3)因风冷等刺激而诱发,一侧头面部呈阵发性、电击样、短促而剧烈的疼痛,剧痛发作时可伴病侧面部抽动者,为面风痛。
(4)妇女经行期出现头痛,称经行头痛。女性发生单侧头痛,呈掣痛、胀痛、跳痛,多在上午间歇发作,与月经有关者,常为偏头风。妊娠期间出现偏头痛者,称妊娠偏头痛。
(5)老年人头痛,常伴头晕、情志改变,或有肢体麻痹、震颤等者,常见于脑络痹。
(6)短时间内进入高原地区,出现头痛、胸闷痛、气喘、心悸等症者,为高原胸痹。
(7)痫病则于发作后常有头痛。
病因
1、外感头痛
因六淫、疫毒之邪外感,上犯巅顶,阻滞清阳,经气不利,气血逆乱,清窍被蒙而致头痛,有风寒、风热、风湿、疫毒之分。
2、内伤头痛
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因于肝者,情志失调,肝气失疏,气机郁滞,经气不通;或郁而化火,上扰清空;或火盛伤阴,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失濡养,导致肝肾阴亏于下,肝阳亢扰于上;或禀赋肝阳偏旺之体,肝阳上亢,扰乱清窍,均致头痛。因于脾者,劳倦过度,纳食过少;或病后体虚,脾胃虚弱,化生不足,营血亏少,不能上荣于脑;饮食不节,嗜酒肥甘,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蒙清窍,阻遏清阳,均致头痛。因于肾者,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或年老肾精耗损,脑髓空虚均致头痛。
表现
六淫、疫毒之邪外感,上犯巅顶,阻滞清阳,不通则痛;肝气失疏,气机郁滞,郁而化火,上扰清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而上扰;脾肾不足,气虚血亏,痰瘀阻络,不能上养清窍。
治疗
1、体针疗法
主穴常有百会、太阳、风府、大椎、攒竹、瞳子髎等,配穴根据头痛部位不同而循经取穴。
2、七星针疗法
叩刺常规刺激区,并重叩太阳、印堂及头痛局部出血,或叩太阳加拔火罐。
3、推拿疗法
外感取头维、风池、大椎、合谷、太阳、肩井;痰郁取膻中、中脘、中府、丰隆、脾俞、三阴交;气虚取膻中、中脘、气海、胃俞、足三里、三阴交;血虚取头维、神门、膈俞、肝俞、脾俞、心俞。用推、拿、按、摩、抹、揉、搓手法。
1、疼痛剧烈者,可酌情选用颅痛定、去痛片、安痛定等。
2、单方验方
(1)黄芪、川芎,按2:1份量,泡服,治气虚型头痛。
(2)夏枯草10~15g,菊花10g,泡服,治肝阳上亢头痛。
(3)鹅不食草30g,白芷15g,冰片1.5g,研细末,用棉签点药粉,送入鼻腔,治偏头痛。
3、贴敷疗法
白附子、葱白捣烂,取豆大颗粒贴敷太阳穴,治太阳头痛。
4、熏蒸疗法
川芎15g,蚕砂30g,僵蚕20-30个,白芷15g,密闭煎至有药味,然后按痛处大小,在药盖中间开一小孔,进行熏蒸。
5、常用中成药
川芎茶调丸、正天丸、太极通天口服液、步长脑心通、强力天麻杜仲丸、全天麻胶囊、杞菊地黄丸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