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脘胁胀痛、呕吐等症状,具体因证型不同而有所差异。
1、肝气犯胃
主要表现为胃脘胁肋胀闷疼痛、嗳气、反酸、呃逆呕吐、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
2、寒邪侵袭肝胃
主要表现为头顶疼痛、呕吐涎沫、手脚冰凉、怕冷,舌淡苔白,脉沉弦。
原因
肝胃不和主因情绪失调导致肝气犯胃、饮食不节使得脾胃功能失调而影响到肝、寒邪侵袭肝胃导致肝胃功能异常等引起。
1、情绪因素
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导致肝气不畅,肝气郁结而化火,影响脾胃之气的运行,从而导致胃的功能受损。
2、饮食因素
饮食不规律或不节制,如过食肥甘厚味、醇酒香烟,过分偏爱某种口味等,导致脾胃受伤,脾胃之气运行不畅,影响到肝,肝气郁结,肝木旺盛,克制脾土,加重脾胃的损伤。
3、外感寒邪
外感寒邪,若阴寒之邪循肝经上行,可影响到相关部位(如头部)及肝脏等出现不适表现;若寒邪犯胃,使得脾胃阳气不足,胃的和降功能受损,从而引起胃脘冷痛、呕吐等不适。若寒邪内盛,还可影响到全身,出现怕冷等表现。
常见于呕吐、泄泻等中医疾病中。
就医
1、胃脘、胁肋反复出现胀满或游走性疼痛;
2、胃中有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的不适,伴反酸烧心、打嗝;
3、喉间频频作声,声音急而短促,伴精神抑郁、喜欢叹气、食少;
4、出现其他不适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出现胃脘、胁肋胀满疼痛等肝胃不和症状者,可到中医科就医治疗。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出现胃脘、胁肋胀痛多久了?最近有加重吗?
2、您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吗?
3、您平时情绪如何?是否经常处于抑郁状态或容易发脾气?
4、您经常饮食不规律或不节制吗?是否过分偏爱某种口味的食物?
5、您吸烟、饮酒吗?
6、您有什么基础疾病吗?
7、您是否去过其他医院?接受过治疗吗?用过哪些药物?
1、什么是肝胃不和?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哪些?
2、我的情况严重吗?
3、我必须喝汤药吗?一天喝几次?有副作用吗?
4、可以吃中成药代替汤药吗?
5、可以治好吗?以后还会再发吗?
6、我以后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有什么生活习惯需要改变?
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等体格检查外,还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常规、便常规、尿素呼气试验、肝肾功能检查、X线、CT、胃镜检查等。
可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情况、仔细询问患者病史、进行脉诊等。
1、血常规
明确身体基本情况,排除感染贫血等一部分病因。
2、便常规
协助诊断,排除消化道出血、感染等原因。
3、尿素呼气试验
很多慢性胃肠道症状,可能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而且它是胃癌的高危因素,可以治愈。可通过呼气试验和胃镜病理结果来确诊。
4、肝肾功能检查
明确身体基本情况,排除感染等部分病因。
1、X线检查
X线钡餐可明确胃肠道是否存在病变。
2、CT
腹部CT对明确诊断有帮助。
胃镜检查不仅可对胃黏膜直接观察、摄像,还可在直视下取活组织作病理学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如果医生怀疑有恶变,还可以在胃镜检查中取出活检做病理检查。腔内粘连等。
诊断
根据中医望闻问切进行诊断,必要时可结合血常规、便常规、尿素呼气试验、肝肾功能检查、X线、CT、胃镜检查等辅助检查来明确病因,帮助判断病情。
1、脾胃湿热
两者均可出现胃院胀痛,暧气吞酸,呃逆呕吐等症。但本证有肝气郁结、横逆犯胃的临床表现,脾胃湿热证无这一表现。
2、寒邪犯胃
本证的寒邪侵袭肝胃型当与寒邪犯胃相辨别,两者都有胃寒疼痛、呕吐等表现,但本证有肝寒气郁的临床表现,寒邪犯胃证则无这一症状。
治疗
肝胃不和根据分型的不同,治疗上也有所差异。如肝气犯胃的治疗原则主要为疏肝理气,和胃解郁;而寒邪侵袭肝胃的治疗原则主要为温中散寒,调和肝胃。
1、肝气犯胃
(1)方药:柴胡疏肝散、左金丸加减。
(2)常用的加减药物: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等。
(3)中成药:柴胡舒肝丸、左金丸等。
2、寒邪侵袭肝胃
(1)方药:小建中汤加减。
(2)常用的加减药物:干姜、木香、白术、黄芪、当归等。
(3)中成药:小建中颗粒等。
柴胡舒肝丸、左金丸、小建中颗粒等
日常
1、吃理气和胃之物,如萝卜,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忌肥甘、油腻,炙烤及产气食物,戒烟酒。
2、营造轻松和谐气氛,可以多听音乐、读书报以调畅情志,避免忧思恼怒。
预防
1、调摄精神,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志刺激。
2、饮食有节,定时定量。勿酗酒、暴饮暴食,勿过食生冷、油腻及辛辣伤胃之品。
3、加强锻炼。如散步、慢跑、练太极拳、八段锦等,用手掌自上脘向下按胃脘部,反复作20次,每日数次,以增强脾胃功能。
4、起居有时,顺应季节变化。冬春之季,须防寒保暖,尤应注意胃脘部保暖。久病体弱者,应充分休息,劳逸适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