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痕舌的病因_齿痕舌的症状_齿痕舌怎么治疗_齿痕舌的注意事项|

xuanhujiaoyu

齿痕舌

齿痕舌是一个中医术语,属于中医望诊中望舌体的部分。通常是指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又称齿印舌。多与胖大舌同见,中医认为多与脾虚和湿邪内盛有关,西医认为可由多种慢性疾病和口腔疾病所导。此外,齿痕舌也可见于正常人。

其它名称

齿印舌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一般不会遗传

主要病因

中医认为多与脾虚和湿邪内盛有关,西医认为可由多种慢性疾病和口腔疾病所导致,也可见于正常人

常见症状

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

检查项目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血常规、血液生化、生物标志物、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超声、X线钡餐、胃镜、病理检查

发病部位

口腔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口腔科、中医科

重要提醒

建议出现齿痕舌的人群及时就医,由专科医生判断明确诊断,并尽早开展治疗,以免导致病情进展,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齿痕舌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

传染性

无传染性。

发病率

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

好发人群

无特定好发人群。

症状

分类

在临床上,齿痕舌根据舌体大小,可分为胖大的齿痕舌和舌体正常的齿痕舌,前者根据舌质颜色可分为淡白舌、淡红舌、红舌等。

典型表现

1、舌体胖大的齿痕舌

通常表现为舌体比正常舌大而厚,伸舌满口,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

(1)舌质淡白胖大的齿痕舌:是指舌体颜色较正常舌色偏淡或偏白,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的情况,舌面通常湿润或水分偏多,甚则伸舌涎液欲滴。通常与寒湿壅盛,或阳虚水湿内停有关。

(2)舌质淡红胖大的齿痕舌:是指舌体颜色正常,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的情况。通常与脾虚或气虚有关。

(3)舌质红而肿胀的齿痕舌:是指舌体颜色较正常舌色偏红,甚至鲜红色、绛红色,其舌体肿大满嘴,甚至不能闭口、不能缩回,舌边有齿痕的情况。通常与湿热痰浊壅滞有关。

2、舌体不大的齿痕舌

通常表现为舌淡红而嫩,舌体不大,舌边有轻微齿痕。一般可为先天性齿痕舌,也可见于小儿或气血不足者,其病情一般较轻。

伴随症状

不同病因所致的齿痕舌,其伴随症状也存在一定差异。

1、脾虚

患者可见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2、湿邪内盛

患者可见头重如裹、肢体沉重、胸腹满闷、浮肿、口中黏腻或吐涎沫等症状。

并发症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原因

总述

在中医理论中,齿痕舌的产生主要由舌体胖大而受牙齿挤压所致,多与脾虚和湿邪内盛有关。在现代临床上,可由多种慢性疾病和口腔疾病所导致。此外,也可见于正常人,如先天性齿痕舌。

症状起因

1、中医病因

(1)脾虚:脾气虚弱者,一方面会导致肌肉松弛、无力,从而引起舌体增大,另一方面会影响津液代谢,进而造成湿邪内停而使舌体增大。随病情进展,若造成脾阳不振或脾肾阳虚者,体内湿邪代谢失常进一步加重,因此会出现舌质淡,舌体胖大,舌面湿润或水分偏多,舌边缘有齿痕的表现。

(2)湿邪内盛:由于感受湿邪,或素体湿盛,或脾胃虚弱等原因,都可以引起体内湿邪偏盛,进而导致舌体增大的表现。通常情况下,若舌质偏红,舌苔偏黄者,为湿热偏盛所致;若舌质淡白,舌苔偏白者,为湿浊或寒湿所致。

2、西医疾病

(1)慢性疾病: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肾病、肾衰竭、贫血等多种疾病均会影响体内血液循环,从而引起舌体微循环改变,主要包括舌蕈状乳头供血障碍、缺血缺氧、组织水肿等,进而导致舌体出现体积增大、边缘凹凸补齐等齿痕舌的改变。

(2)口腔疾病:牙齿咬合习惯不良、经常伸舌、牙齿缺失或不整齐、口腔慢性炎症等因素,可能会增加牙齿对舌体的挤压,进而导致齿痕舌的发生。

3、先天因素

由于先天发育异常,部分人群在出生起即存在齿痕舌,一般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

常见疾病

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肾病、肾衰竭、贫血

就医

门诊指征

1、舌体胖大,舌边缘有齿痕者。

2、伴有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脾虚症状者。

3、伴有头重如裹、肢体沉重、关节酸痛、胸腹满闷、口中黏腻或吐涎沫等湿邪内盛症状者。

4、伴有其他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的不适症状。

出现上述症状者,均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就诊科室

1、齿痕舌属于中医科的诊疗范畴,患者可以去中医科就诊。

2、如怀疑为西医疾病,患者可以去消化内科或口腔科就诊。

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5、可由家属陪同就医,并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医生可能问患者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呢?出现多长时间了?

2、您还有其他的伴随症状吗?比如疲劳、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肢体沉重等?

3、有哪些因素会导致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吗?

4、针对您的症状,您有去其他医院就医吗?有明确诊断吗?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5、您家人有跟你有相似的症状表现吗?

6、您还患有什么疾病吗?严重吗?治疗情况如何?

患者可以问医生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的症状?

3、我现在需要做什么检查呢?

4、我需要如何治疗?多久能好?

5、治疗费用大概多少?医保可以报销吗?

6、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效果吗?

7、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

预计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以初步了解情况。然后根据病情情况,酌情进行血常规、血液生化、生物标志物、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超声、X线钡餐、胃镜、病理检查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

1、望诊

一方面,医生会观察患者的整体外观,如外形、神态等,从而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另一方面,医生会观察舌体大小、颜色,舌苔颜色和质地,以及舌体运动情况等,从而初步判断病变情况。

2、闻诊

主要包括闻气味和听声音。医生通过仔细辨别患者口腔及身体是否存在异味,听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是否有咳嗽、哮鸣、呻吟等异常声响等,从而判断疾病性质和轻重。

3、问诊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齿痕舌的伴随症状,以及饮食、口味、睡眠情况、是否怕冷或怕热、是否口渴等,同时会询问患者既往的疾病史、家族史等,从而判断病情和病因。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医生会通过切脉和按触患者身体,从而协助判断疾病类型。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可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等。

2、血液生化

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等,可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肝肾损伤、营养不良、血脂紊乱、糖尿病等。

3、生物标志物

如细胞因子、抗原抗体、肿瘤标志物等,可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免疫性疾病、肿瘤疾病等。

4、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

有助于判断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影像学检查

1、超声

对于存在肝肾损伤者,可完善肝脏彩超、肾脏彩超来协助判断病情。

2、X线钡餐

对于存在消化系统症状,但不愿意或不耐受胃镜者,可通过X线钡餐检查以明确病情。

3、其他

对于体内存在肿物者,可通过CT平扫或增强、MRI等检查来协助诊断。

病理检查

对于难以判断疾病性质时,应考虑进行病理检查。

其他检查

胃镜:是消化系统的主要检查方法。通过胃镜检查可以直观看到胃黏膜情况,从而判断是否存在炎性改变、溃疡改变等。同时,胃镜下取病理,也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

诊断

诊断原则

通常由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舌体大小、颜色,舌苔变化,以及是否伴有疲乏无力、肢体困重、腹胀腹泻等症状,再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病情资料以及西医辅助检查的结果即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生理性齿痕舌

通常属于先天性齿痕舌,这类齿痕舌通常从出生起就一直存在,其舌体一般不胖大,齿痕轻微,一般不伴有明显的不适症状。

2、病理性齿痕舌

常由脾虚、湿邪内盛所致。通常表现为舌体比正常舌大而厚,伸舌满口,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通过中医四诊以及西医辅助检查的结果可明确诊断。

治疗

预计治疗

在临床上,通常由专业中医师在排除生理性齿痕舌后,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通常情况下,由于齿痕舌主脾虚和湿邪内盛所致,由于脾虚可导致湿邪内盛,湿邪内盛又可加重脾虚,即二者常常相兼为病,因此临床针对齿痕舌的治疗主要以健脾除湿为主要治疗方法,并可根据病情轻重进行加减。此外,由于齿痕舌可见于出现脾虚证或湿邪内盛证的多种现代疾病中,因此除了中医辨证治疗外,可以结合西医的针对性治疗。

药物治疗

1、脾虚偏盛

(1)脾气虚:以健脾益气化湿为治法,遵医嘱根据病情使用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方药加减进行治疗。

(2)脾阳虚:以温中健脾利水为治法,遵医嘱根据病情使用附子理中丸、小建中汤等方药加减进行治疗。

2、湿邪偏盛

(1)寒湿:以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为治法,遵医嘱根据病情使用苓桂术甘汤、实脾饮、五苓散、胃苓汤、防己黄芪汤等方药加减进行治疗。

(2)湿热:以清热利湿、理气和中为治法,遵医嘱根据病情使用龙胆泻肝汤、连朴饮、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等方药加减进行治疗。

3、其他

对于西医明确诊断的齿痕舌患者而言,通常可根据病因及症状给予针对性治疗。例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可使用抑制胃酸剂、胃黏膜保护剂、促胃动力剂、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等。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泮托拉唑、枸橼酸铋钾、果胶铋、 多潘立酮、西沙比利、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喹诺酮类、呋喃唑酮、四环素等。

相关药物

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丸、小建中汤、苓桂术甘汤、实脾饮、五苓散、胃苓汤、防己黄芪汤、龙胆泻肝汤、连朴饮、三仁汤、甘露消毒丹、奥美拉唑、泮托拉唑、枸橼酸铋钾、果胶铋、 多潘立酮、西沙比利、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呋喃唑酮、四环素

手术治疗

对于存在肿瘤的齿痕舌患者而言,可遵医嘱根据病情进行手术切除病变肿物。

放化疗

对于存在恶性肿瘤的齿痕舌患者而言,在手术前后或不能进行手术者,均可遵医嘱进行化疗或放疗,从而缩小肿瘤体积,降低复发风险等。

其他治疗

除了中医药物治疗外,针灸、理疗、推拿、按摩等传统治疗方法也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应由正规医院的专科医生或推拿按摩师进行操作。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预计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一般预后

齿痕舌的预后通常与疾病严重程度及治疗情况有关。对于生理性齿痕舌通常不会对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对于病情较轻、治疗得当的患者而言,其预后通常较好,部分患者可以痊愈。对于由严重疾病导致的齿痕舌,或由于没有及时治疗、治疗不当的患者,其预后通常不佳,部分患者可能会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危害性

单纯齿痕舌改变通常不会影响人体健康和生活,但导致齿痕舌的疾病,则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1、对于由消化系统疾病所致的齿痕舌患者而言,可能会伴有口中异味或口臭的症状,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造成不利影响。

2、对于存在严重基础疾病的齿痕舌患者而言,如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尿毒症等,其治疗难度通常较大,部分患者可能因难以控制病情而影响生存时间。

自愈性

部分病情较轻者,可以通过积极的生活管理而痊愈。

治愈性

部分齿痕舌患者可以通过积极的中西医治疗,同时配合生活管理而逐渐痊愈。对于基础疾病严重或治疗不当的患者,可能难以彻底痊愈。

复发性

部分齿痕舌患者治愈后,可由于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当、感受邪气等因素而再次出现脾胃虚弱、湿邪内盛,进而可能出现复发。

日常

护理原则

科学有效的护理有利于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同时也有利于稳定病情。齿痕舌患者的护理原则主要包括遵医嘱积极治疗、加强饮食及生活习惯管理等。

心理护理

齿痕舌患者可能伴有口中异味、味觉改变、周身不适等多种症状,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可能会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困扰,进而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建议患者正视疾病,遵医嘱积极治疗,树立信心,避免过度恐慌和担忧。家属也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关心,从而帮助其改善不良情绪和心理。

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温服,片剂、丸剂应温开水送服,服后静养。

2、应按照医生的指示定时定量服用药物,不要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3、密切关注服药后的反应,若服药期间出现不适症状或治疗效果不明显,应及时咨询医生。

生活管理

1、保持周围环境宜整洁、安静、温湿度适宜。尽量避免长期在寒冷、阴暗、潮湿的环境生活。

2、患者宜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而加重疾病。病情严重者需卧床静养。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劳逸适度、合理饮食、适当锻炼、调畅情绪等,从而增强体质,进而提高治疗效果。

4、随气候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淋雨、涉水等,从而预防外邪侵袭而导致病情加重。

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舌体胖大及齿痕程度是否减轻。

2、注意观察自身不适症状是否缓解。

3、注意监测临床检查结果是否改善。

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定期进行复诊,从而判断恢复情况。如果病情加重或出现新的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治疗,由专科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饮食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建议患者多吃有营养、易消化的食品。

2、保证蛋白质、脂质、糖类、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入,有利于促进疾病痊愈。

3、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食用具有治疗作用的膳食。如脾虚患者可适当增加黄芪、山药、扁豆、陈皮、薏苡仁等食物;阳虚明显者,可适当增加牛羊肉、核桃、韭菜等食物;湿邪较重者,可适当食用薏苡仁、红小豆、绿豆等食物。

饮食禁忌

1、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奶油、动物内脏等,以免影响脾胃运化。

2、忌食生冷食物,如雪糕、冷饮、生鲜食物等。

3、忌烟酒,避免喝浓茶、浓咖啡等食物。

预防

预防措施

齿痕舌的形成可见于出现脾虚证或湿邪内盛证的多种疾病,因此通常可以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来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进而预防齿痕舌的发生。

1、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劳逸适度,避免过度劳累、经常熬夜等。

2、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按时就餐、均衡饮食,避免过饱或过饥,避免过量食用辛辣、油腻、刺激、生冷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3、适量进行运动,注意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避免运动过量,预防运动损伤。

4、主动调节情绪,避免长时间精神紧张、焦虑、悲观等。

5、随气候增减衣物,避免外邪侵入。

6、定期体检,如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