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丸《赵炳南临床经验集》_除湿丸《赵炳南临床经验集》_除湿丸《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的效果作用_除湿丸《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的组成|

xuanhujiaoyu

除湿丸《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除湿丸,中医方剂名。出自《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具有清热凉血,除湿利水,祛风止痒之功效。主治急性湿疹、牛皮癣、婴儿湿疹、单纯糠疹、多形红斑等。症见全身泛发红斑水疱,微恶风,渗水较多,糜烂瘙痒,舌红苔薄白,脉浮滑数。临床上用于治疗亚急性或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银屑病。多形性红斑、下肢慢性溃疡、慢性丹毒恢复期等属于湿热型而湿重于热者,对于此类皮肤病的急性期。

名称

除湿丸《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出处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功用

清热凉血,除湿利水,祛风止痒

主治

急性湿疹、牛皮癣、婴儿湿疹、单纯糠疹、多形红斑等

组成

威灵仙一两(30g),猪苓一两(30g),栀仁一两(30g),黄芩一两(30g),黄连一两(30g),连翘一两(30g),归尾一两(30g),泽泻一两(30g),紫草一两五钱(45g),茜草根一两五钱(45g),赤苓皮一两五钱(45g),白鲜皮二两(60g),粉丹皮一两(30g),干生地二两(60g)。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上为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次一至二钱,一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2、现代用法: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3~6g,日服2次。

功用

清热凉血,除湿利水,祛风止痒。

主治

急性湿疹、牛皮癣、婴儿湿疹、单纯糠疹、多形红斑等。

方义

本方中威灵仙、白鲜皮祛风湿;猪苓、赤苓皮、泽泻利水渗湿;栀子、黄芩、黄连清三焦湿热;紫草、茜草根、粉丹皮、干生地黄清热凉血;连翘,归尾通络散结。全方针对湿疹的三个病因——风、湿、热,着重于祛湿,又能逐一治疗,乃湿疹病的基本方。针对临床上三因的偏乘,可分开治疗,随症加减。以方测证,本方以清脾胃湿热为主,脾主运化,主四肢肌肉,因此本方更适宜四肢部位皮疹,且肿胀渗出明显,伴有口臭、腹胀、大便臭秽不爽等脾胃湿热内蕴表现的患者。另外,丸剂性质大多和缓,药力较弱,适宜稳定期皮疹,或者皮疹面积小者。

运用

诊断要点:全身泛发红斑水疱,微恶风,渗水较多,糜烂瘙痒,舌红苔薄白,脉浮滑数。

临床上常用于亚急性或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银屑病。多形性红斑、下肢慢性溃疡、慢性丹毒恢复期等属于湿热型而湿重于热者,对于此类皮肤病的急性期。

加减化裁

湿热型而热偏盛者,多使用龙胆泻旰丸,待热象渐退后,用此药作为后续治疗,或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使用注意

忌茶。老人、虚人不宜服。服用本品忌服腥、辣等刺激性食物。

重要文献摘要

《中医方剂大辞典》:“临安南山昭庆院文僧正者,窠山为文室,设榻其中,久之为湿气所逼,半年足不能举,因得此药乃能行。余在淳安忽左足沉重,恐是湿气,依方制服,洞下即愈。”

《中医历代良方全书》:“除湿丸《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方。威灵仙、猪苓、山栀、黄芩、黄连、连翘、归尾、泽泻、丹皮各30g,紫草、茜草根、赤苓皮各45g,干地黄、白鲜皮各60g。研细末,水泛丸。每服6g,一日2次。功能清热凉血,除湿祛风止痒。治急性湿疹,牛皮癣,婴儿湿疹、糠疹,多形红斑等。”

各家论述

宋坪、温长路:张某,女,22岁,初诊日期1972年2月23日。主诉:皮肤刺痒起疙瘩20多年,经常发作。现病史:自幼年开始先于下肢起粟疹,痒,搔破后流黄水,经治疗后消退,但很快复发:近两年来皮疹逐渐扩展至大腿、上肢、躯干等部,经用各种疗法及服用“激素”,均未能完全控制,每逢夏季消退,冬季加重。大便不干,小便清长。检查:四肢、躯干泛发集簇性丘疹、水疱,表面有明显瘙痕血痂,部分皮损融合成片轻度肥厚,无渗出液。以下肢为最甚。舌苔薄白,脉滑。中医诊断:湿疮。辨证为湿热蕴久,湿重于热。治疗原则:利湿清热。处方:苍白术20g,泽泻15g,猪苓20g,苦参15g,白鲜皮50g,车前子25g,于生地黄50g,厚朴100g,陈皮10g,云苓25g。用法:上方研细末,加少许水做成药丸,如绿豆大。每次1丸,每日2次。用方随诊:3月l5日服药后,下肢皮损面变薄,偶见新生丘疹,仍有痒感。继续服药15剂,皮损浸润逐渐消退,未见新生皮疹,痒感已渐轻。内服除湿丸,秦艽丸。4月22日复诊,下肢皮损明显消退,小腿下l乃及足背之皮损消退较慢:且有散在小硬结,大腿仍散在肥厚的苔藓样皮损,自觉偶有瘙痒:拟以除湿清热、润肤止痒,前方减厚朴加刺蒺藜50g。外用普连膏,珍珠散,龟板散混匀外扑。20多天后,大部分皮损已变薄,痒感已不明显,皮肤原粗糙面已光滑,内服除湿丸、八珍丸,外用甘草油,冰片鸡蛋油混匀外用。5月31日,全部皮损消退,余无不适,基本痊愈(引同方源)。(《湿疹百家百方》)

张方胜:毛XX,男,32岁。患者以往常用冷水洗头,1年来头皮经常发痒,搔后脱屑、掉皮、结痂,继之前额发际、双耳耳廓、脸颊等处,亦搔痒脱屑,经久不愈。检查:头皮大片潮红浸润,耳廓、颈项、脸颊亦有轻度浸润,覆盖细薄鳞屑。脉弦滑,舌质红,苔净。中医诊断:白屑风、面游风。西医诊断:脂溢性皮炎(指溢性湿疹)。证属肌热当风,风邪人时,日久化燥,伤阴耗血。治宜滋阴清热,润燥止痒。生地30g,元参9g,茯苓6g,泽泻9g,丹皮9g,苍耳子9g,地肤子9g,麻仁9g,7剂,水煎服外用祛湿膏。二诊:药后瘙痒减轻,皮损减薄,鳞屑减少。前方加熟地15g,丹参9g,继服7剂。三诊:头皮皮损已不显,痒轻,但脸颊部仍痒潮红、轻度浸润,并见痤疮样损害。初诊方加枇杷叶、桑白皮各9g,清肺经热。7~14剂,1月后来复查,皮损基本消退。(《中华传世医方》)

注意事项

方中牵牛、皂角有毒,宜慎用。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