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丸_茯苓丸_茯苓丸的效果作用_茯苓丸的组成|

xuanhujiaoyu

茯苓丸

茯苓丸,中医方剂名。出自《是斋百一选方》。为祛痰剂。具有燥湿行气,软坚消痰之功效。主治痰流四肢之臂痛证。症见两臂疼痛,手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疲软,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弦滑等。临床常用于治疗肩周炎、颈椎病、慢性支气管炎、上肢血管性水肿等属于湿痰者。

名称

茯苓丸

别名

治痰茯苓元

出处

《是斋百一选方》

分类

祛痰剂-燥湿化痰剂

功用

燥湿行气,软坚消痰

主治

痰流四肢之臂痛证

歌诀

《指迷》苓丸半夏,风硝枳壳姜汤下;中脘停痰肩臂痛,气行痰消痛自罢。

组成

茯苓(30g),枳壳(麸炒去瓢)(15g),半夏(30g),风化朴硝(3g)。

用法用量

1、现代用法:为末,姜汁糊丸,每服6g,生姜汤或温开水送下;作汤剂,加生姜水煎去滓,风化硝溶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2、古代用法:上四味为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6g),生姜汤下。

功用

燥湿行气,软坚消痰。

主治

痰流四肢之臂痛证。症见两臂疼痛,手不得上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或两手疲软,或四肢浮肿,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方义

本方原治臂痛,系因痰停中脘,上攻于臂所致。四肢皆禀气于脾,脾湿生痰,痰饮流于四肢,故见四肢疼痛,甚则浮肿。《是斋百一选方》云:“伏痰在内,中脘停滞,脾气不流行,上与气搏,四肢属脾,滞而气不下,故上行攻臂。”此证切不可以风湿论治,误用风药,非但贻误病机,且可徒伤正气,唯以燥湿行气化痰之法为宜。方中半夏为君,燥湿化痰,和中化浊。茯苓健脾渗湿,与君药相配,既可消既成之痰,又绝生痰之路,为臣药。枳壳理气宽中,使气顺则痰消;然痰伏中脘,流注肢节,非一般化痰药所能及,故而加入味咸而苦之风化硝,取其软坚润下,既荡涤中脘之伏痰,又助消融四肢之流痰;更以姜汁糊丸,不但取其制半夏之毒,又可化痰散结,共为佐使药。

配伍特点

诸药合用,燥湿涤痰之力较强,确有推陈涤垢之效,对于痰停中脘,流于四肢的臂痛症,不治四肢,而治中脘之结癖停痰,俾脾运复健,流于四肢之痰亦潜消默运。痰消则疼痛除,浮肿消,实含“治病求本”之意。

运用

1、本法主治属湿痰为病。临床以两臂酸痛,舌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2、本方常用于上肢血管性水肿、慢性支气管炎、颈椎病、前列腺增生症等属顽痰停伏者。

加减化裁

用于臂痛或肢节肿痛,可加通络活血之品.如桑枝、地龙等。用治咳嗽痰稠时,可酌加海蛤、瓜蒌等。咳嗽痰多,胸膈满闷,舌苔白腻,脉弦滑属湿痰沉伏于肺者,也可应用本方加减治疗。

使用注意

本方亦为燥湿化痰之剂,方中加入朴硝,则非一般化痰剂可比,不仅化痰之力较强,而且又能攻下痰结,可谓攻伐之剂,应中病即止。虚人慎用。

重要文献摘要

1、《医方集解》:“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半夏燥湿,茯苓渗水,枳壳行气,化硝软坚,姜制半夏之毒而除痰,使痰行气通,臂痛自止矣。喻嘉言曰:痰药虽多,此方甚效。痰饮流入四肢,令人肩背酸痛,两手罢软,误以为风,则非其治,宜导痰汤加木香、姜黄各五分,轻者指迷茯苓丸,重者控涎丹,外有血虚不能荣筋而致臂痛,宜蠲痹四物汤,各半贴和服。”

2、《成方便读》:“夫痰之为病,在腑者易治,在脏者难医,在络者更难搜剔。四肢者,皆禀气于脾,若脾病不能运化,则痰停中脘,充溢四肢,有自来矣。治之者,当乘其正气未虚之时而攻击之,使脘中之痰去而不留,然后脾复其健运之职,则络中之痰自可还之于腑,潜消默运,以成其功。故方中以半夏化其痰,茯苓行其湿,枳壳破其气,而以姜汁开之,芒硝下之。用法之周到,佐使之得宜,其痰有不去者乎?如病甚而络中之痰不除者,则可以控涎丹参酌用之可也。”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