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已茯苓汤_防已茯苓汤_防已茯苓汤的效果作用_防已茯苓汤的组成|

xuanhujiaoyu

防已茯苓汤

防已茯苓汤,中药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具有益气通阳,利水消肿,通阳化气,表里分消之功效。主治脾肺气虚,水湿停留。治“皮水”,症见四肢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腹肿胀如鼓,不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营养不良性水肿,尿毒症等疾病。

名称

防已茯苓汤

别名

茯苓汤(《鸡峰普济方》)

出处

《金匮要略》

功用

益气通阳,利水消肿,通阳化气,表里分消

主治

脾肺气虚,水湿停留。治“皮水”,症见四肢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腹肿胀如鼓,不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组成

防己、黄芪、桂枝各三两(9克),茯苓六两(18克),甘草二两(6克)。

用法用量

上5味,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分3次温服。

功用

益气通阳,利水消肿,通阳化气,表里分消。

主治

脾肺气虚,水湿停留。治“皮水”,症见四肢浮肿,按之没指,不恶风,腹肿胀如鼓,不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方义

方中防己味苦辛性寒,散在表之水湿;茯苓味甘性平,淡渗利湿,导水下行;黄芪味甘,温阳益气,助防己去在表之水湿;桂枝味辛甘性温,温阳解肌,既助茯苓通阳利水,使在里之水从下焦而去,又助黄芪固表通阳;甘草调和诸味,补中以助黄芪补脾制水,又协桂枝通阳解肌。诸味相协,以奏温阳健脾,导水下行,通阳化气,表里分消之功。

运用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营养不良性水肿,尿毒症等疾病。

加减化裁

浮肿明显,加大腹皮生姜皮、桑白皮、车前子;下肢肿,身重乏力,加大腹皮、木瓜。小儿肾病综合征应用防己茯苓汤加减,药用茯苓、防己、黄芪、大腹皮各6克,桂枝3克,炙甘草2克,陈皮、焦白术各4克。肿甚者加猪苓、泽泻、玉米须;大量蛋白尿者,重用黄芪,加太子参、菟丝子、补骨脂;阳虚明显者,加仙灵脾、巴戟天;阴虚为主者,去桂枝加女贞子、丹皮、生地、枸杞子、山萸肉;伴咳喘者加葶苈子、杏仁。

重要文献摘要

方论选录

《绛雪园古方选注》:“防己茯苓汤,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汉防己,太阳经入里之药,泄腠理,疗风水,通治风湿、皮水二证。《金匮》汗出恶风者,佐白术;水气在皮肤中聂聂动者,佐桂枝。一以培土,一以和阳,同治表邪,微分标本。盖水湿之阳虚,因湿滞于里而汗出,故以白术培土,加姜枣和中。胃不和再加芍药。皮水之阳虚。因风水袭于表。内合于肺,故用桂枝解肌散邪兼固阳气。不须姜枣以和中也。黄芪汤方下云;服药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可知其汗仅在上部,而不至于下,即用白术内治其湿。尤必外用被围腰下,接令取汗,以通阳气也。余治太阳腰髀痛,审症参用两方,如鼓应桴,并识之。”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