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当归散_赤小豆当归散_赤小豆当归散的效果作用_赤小豆当归散的组成|

xuanhujiaoyu

赤小豆当归散

赤小豆当归散,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具有排脓血,除湿热之功效。主治伤寒狐惑;下血,先血后便;肠痈便脓。

名称

赤小豆当归散

出处

《金匮要略》卷上

功用

排脓血,除湿热

主治

伤寒狐惑;下血,先血后便;肠痈便脓

歌诀

眼眦赤黑变多般,小豆生芽曝令干;豆取三升归十分,杵调浆水日三餐。

组成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晒干)(150g),当归(30g)。

制法

古代用法:上为散。每服方寸匕(2g),浆水下,一日三次。

功用

《金匮要略心典》:“排脓血,除湿热。”

主治

伤寒狐惑;下血,先血后便;肠痈便脓。

方义

1、《金匮玉函经二注》:“凡脉数则发热而烦。此热在血,不在荣卫,故不发热,但微烦尔。汗出者,以血病不与卫和,血病则恶烦,故欲默,卫不和则阳陷,故欲卧;腠理因开而津液泄也。三四日目赤如鸠眼者,热血循脉炎上,注见于目也;七八日目四眦黑者,其血凝蓄,则色变成黑也。若能食脓已成者,湿热之邪散漫,则毒血流,伤其中和之气不清,故不能食;若能食,可知其毒血已结成脓,胃气无扰,故能食也。用赤豆、当归治者,其赤小豆能消热毒,散恶血,除烦排脓,补血脉,用之为君;当归补血、生新去陈为佐;浆水味酸,解热疗烦,入血为辅使也。”

2、《沈注金匮要略》:“用赤小豆去湿清热,而解毒排脓;当归活血养正,以驱血中之风;浆水属阴,引归、豆入阴,驱邪为使。斯治风湿流于肠胃而设,非狐惑之方也。”

3、《千金方衍义》:“方以赤小豆清热利水,且浸令芽出,以发越蕴积之毒,佐当归司经血之权,使不致于散漫也。至于先便后血亦主,此方以清小肠流入大肠热毒之源,见证虽异,而主治则同也。”

运用

临床应用以腹痛便脓血,或大便下血,而伴有肌表热不甚、微烦欲卧、汗出、目四眦黑、能进食、脉数,为其辨证要点。先常用于疮疡,痈肿,尤对痔疮和直肠肛门周围脓肿,脓成者为宜;也适用于白塞氏综合征之会阴损伤等属于湿热下注者。

使用注意

1、应用本方时,方中浆水至为重要,用之则有明显的清热作用。

2、寒湿便血证者禁用。

3、方中当归原无用量,现据《医心方》卷十二引《小品方》补。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1、远血与近血,仅是下血的两个证型,对此临床辨证还应注意便血的颜色及病人的全身情况。如见下血暗紫稀薄,便溏,腹痛绵绵,喜热喜按,面色不华,倦怠懒言,手足不温,舌淡,脉细弱者,即为虚寒便血,宜用黄土汤治疗;而见下血色鲜红或兼脓血,大便燥结不畅,苔黄腻,脉弦数者,则为湿热便血,宜用赤小豆当归散治疗。

2、泻心汤与赤小豆当归散都可治疗出血,但泻心汤所主出血,证机是火热炽盛,上攻上灼上损脉络,上部出血者多用之;而赤小豆当归散所主出血,证机是湿热内盛,湿热下注浸淫腐灼脉络,下部出血者多用之。再则,泻心汤又主治胃热痞重证,赤小豆当归散又可主治湿热毒血证,是其不同。

重要文献摘要

1、《金匮》:“主治伤寒狐惑,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眼,七八日目四眦黄黑,能食,脓已成;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

2、《张氏医通》:“主治小肠热毒,流于大肠,先便后血,及狐惑蓄血,肠痈便脓。”

3、本方方名,《玉机微义》引作“赤豆当归散”。方中当归用量原缺,据《千金》补。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