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本证,《诸病源候论》称为“睢目”,亦名“侵风”;《普济方》称为“眼睑垂缓”;《目经大成》称为“睑废”。此外尚有“脾倦”、“胞垂”、“眼皮垂缓”之称。现统称“上胞下垂”。
1、脾气下陷
多因饮食不节,或忧思伤脾,又因平素脾胃虚弱,以致中气下陷而成本证。
2、风邪入络
外感风邪,入里中络,筋脉受损所致。
3、气滞血瘀
眼部或头额部遭受外伤,瘀血阻滞经络,胞睑纵而不收,或筋脉已断,气滞血瘀,而致胞睑无力提举。
二分型论治
1、脾气下陷
临床表现:起病较缓,上胞缓慢下垂,逐渐加重,轻者半掩瞳神,重者黑睛全遮,垂闭难张,病人瞻视往往仰首提眉,久则额部皱纹深凹,甚则需以手提睑,方能见物。全身体弱乏力,形寒气短。四肢虚软,舌淡质嫩,脉虚沉微。或见脱肛,妇女或见子宫脱垂。
治法:补中益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黄芪、白术、陈皮、升麻、柴胡、人参、甘草、当归。
2、风邪入络
临床表现:起病较急,忽然上胞下垂,且兼痒如虫行,头痛目胀,舌红,脉浮数。
治法:养血祛风。
方药:除风益损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藁本、前胡、防风。
3、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有明显眼部或头额部外伤史,上胞下垂因外伤所致。
治法:行气活血。
方药:祛瘀四物汤。当归、赤芍、川芎、益母草、刘寄奴、红花。
4、先天不足
临床表现:自幼双眼上胞垂下,无力抬举,明显睑裂变窄,视瞻时昂首举额,扬眉张口,或以手提上睑方能视物;全身可伴疲乏无力,面色无华,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质暗,苔薄,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
方药:右归饮加减。若疲乏无力、面色无华可加党参、白术、黄芪、鹿角胶等以增益气升阳,补精益髓之功。
(三)其他疗法
1、中成药治疗:根据临床证型,可选用补中益气丸口服或黄芪注射液经脉滴注。
2、针灸治疗:主穴:百会、阳白、上星、攒竹、鱼腰、丝竹空、风池。先天不足,命门火衰者加关元、肝俞、三阴交、神阙(灸);脾虚气弱者,加足三里、脾俞、胃俞、气海;风痰阻络者加丰隆、太冲、申脉。皆根据虚实施以补泻。每日1-2次,10日为1个疗程。
3、先天性上睑下垂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选用提上睑肌缩短术或额肌悬吊术。
其他
2、主编:姚乃礼.《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6月
3、主编:曾庆华.《中医眼科学 新世纪第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