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天虚是指因上年的司天或在泉之气不退位,导致当年的司天或在泉之气不得迁正其位。如:《素问遗篇·本病论》:“又或遇少阴司天,天数不及,太阴作接间至,即谓天虚也”指出遇到少阴司天而天数不足,太阴作为接替的主司,这样就叫天虚。
《素问遗篇·本病论》:“又遇厥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阴作接间至,是谓天虚也”指出厥阴司天,天数不足,即少阴作司天左间来代替,这叫天虚。
《素问遗篇·刺法论》认为,“三虚”与疫病的流行关系密切,因之有“三虚化疫”之说。其中天虚有促成疫疠之气的形成作用。
天虚与疫疠疾患
《内经》认为,天虚会导致运气的暴郁,是疫疠之气萌发的时间条件。如《素问遗篇·刺法论》:“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疫疠之气开始产生,大约历经三年左右的时间,郁气待时暴发。而人虚的出现又为疫疠传播提供了载体,促使了瘟疫的流行。
五运六气是研究气候变化与疾病关系相关性的学说。《黄帝内经》认为疫病的发生流行与运气的运行失常有关,《素问遗篇·刺法论》和《素问遗篇·本病论》均指出了司天在泉之气“失守”时气候条件容易积蓄郁气而导致疫疠之气的形成。那么何谓失守呢?《素问遗篇·本病论》:“上下升降,迁正退位,各有经论,上下各有不前,故名失守。”运与气之间的阴阳刚柔关系失调之时,即上一年的司天之气未退位,而本年的中运出现胜气,上司天与下在泉气运的位置相错,为正常气运“失守”,为“天运化易”,气候异常,为其后的疫病流行创造了气候条件,往往在此后三年左右可能爆发疫病。故有“三年化疫”之说。
天虚是五运六气刚柔失守的总称,是疫疠产生的外部运气环境。天虚之时六气不能按正常规律升降迁正退位从而造成气候反常变化,以致引起疫疠的产生。天虚的反常变化,破坏了四时节律的正常节序,影响自然界生、长、化、收、藏的生化规律,最终催生了疫疠之毒气的产生。
天虚不但是催生疫病的外部条件,同时也导致人体相应脏腑生理功能异常。如《素问遗篇·本病论》:“厥阴不迁正,即风暄不时,花卉萎瘁,民病淋溲,目系转,转筋喜怒,小便赤。……少阴不迁正,即冷气不退,春冷后寒,暄暖不时。民病寒热,四肢烦痛,腰脊强直。……太阴不迁正,即云雨失令,万物枯焦,当生不发。民病手足肢节肿满,大腹水肿,填臆不食,飧泄胁满,四肢不举。……少阳不迁正,即炎灼弗令,苗莠不荣,酷暑于秋,肃杀晚至,霜露不时。民病疟骨热,心悸惊骇,甚时血溢。阳明不迁正,则暑化于前,肃杀于后,草木反荣。民病寒热鼽嚏,皮毛折,爪甲枯焦,……太阳不迁正,即冬清反寒,易令于春,杀霜在前,寒冰于后,阳光复治,凛冽不作,雰云待时……”。指出厥阴不迁正,春季不温,风木时令,病在肝;少阴不迁正,君火不正,病在心;太阴不迁正,土气失令,病在脾;少阳不迁正,相火失令,病在心;太阳不迁正,水失其正,病在背。
总之,天虚的异常气候不但促成了疫疠之气的产生,而且容易使人体相应脏腑失去时令之气庇佑,而功能素乱而致病。
其他
1、李经纬.《中医大辞典·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4月
2、南京中医药大学.《黄帝内经素问译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2月
3、尹俊县,于智敏.“三虚”含义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年3月
4、尹俊县.《黄帝内经》“三虚”理论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