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为吞_脾为吞介绍|

xuanhujiaoyu

脾为吞

五脏气逆证中,脾气上逆的症状,出《素问·宣明五气篇》:“五气所病,……脾为吞”。张志聪注:“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气病而不能灌溉于四脏,则津液反溢于脾窍之口,故为吞咽之证。”

名称

脾为吞

出处

《素问·宣明五气篇》

概述

概念
五脏气逆证中,脾气上逆的症状,出《素问·宣明五气篇》:“五气所病,……脾为吞”。张志聪注:“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气病而不能灌溉于四脏,则津液反溢于脾窍之口,故为吞咽之证。”
解读

因脾主运化水液,其性恶湿,在液为涎,开窍于口。涎为口津,是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在进食时分泌较多,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帮助食物吞咽和消化的作用。《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为涎”,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说。《素问·玉机真脏论》说:“然而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此虽为论脉法而设,但同样也可以解释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所以不会出现异常的吞咽动作。若脾气失调、脾胃不和,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或大量减少,临床则出现以频频“吞咽”为特征的诸多病变,故云“脾为吞”,即指脾病时易于出现吞咽异常症状。

脾为吞还包括“吞酸”之症。所谓吞酸,是指胃内酸水上攻口腔、咽嗌,不及吐出而下咽的证候,又称咽酸。《医林绳墨·吞酸吐酸》曰:“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于上,以致咽嗌之间,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刺心,有若吞酸之状也。”所以,吞酸患者自觉症状为酸水由胃中上泛,随即咽下,咽喉食道灼热嘈杂,若吞食酸物之状。同时,临床见很多患者发病时喜欢少量吞饮食物以缓解咽喉食道的刺激症状。

应用领域

临床观察所见,“脾为吞”常见3种情况:一是吞涎,即因脾虚湿盛,脾运化水液失职,水湿或湿热泛溢于口,症见口中多涎,频频吞咽;二是吞引,多见于痰气互结,咽中如有物阻,津液失于敷布,常伴口咽干涩,频频吞引可疏导气机,暂缓不适;三是吞酸,与吐酸不尽相同,此多缘于湿盛于脾,郁久化热,患者自觉有酸水从胃中上泛,随即咽下,而后咽部食道有灼热嘈杂之感。三者表现形式虽不尽相同,但基本病机均为脾虚或痰湿壅盛,当以健脾和胃,化痰除湿之品治之,故临床上见到以“吞”为特征的临床表现时,须考虑从脾入手,调理中州。

其他

参考文献

1、鲁明源. “脾主吞”的含义与临证举隅[J]. 山东中医杂志,2011,07:512-513.

2、朱立伟. 论《素问》“五气为病”的临床指导意义[J]. 中医药通报,2016,03:19-21.

3、李经纬.《中医大词典》: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4、袁钟、图娅、彭泽邦、车建途.《中医辞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