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气在中医学上有多种含义,如人体之气,泛指流行于人体内、活力很强、运动不息,具有濡养各组织器官作用的精微物质;又可指人体一切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力;还可指致病邪气、药物寒热温凉四气、针刺效应的得气等。其中,临床上以人体之气的应用最为广泛、最为重要。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气的运动停息则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根据气的生成来源、分布部位及功能特点不同,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几大类。
1、元气
(1)生成与分布: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中先天之精化生,又赖后天之气的充养。其根植于命门,并通过三焦流行于全身。
(2)生理功能:元气具有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以及推动和调节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的作用。
2、宗气
(1)生成与分布:宗气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精气和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结合而成。宗气积于胸中,其分布途径有三个,一是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推动呼吸;二是贯注心脉,推动血行;三是沿三焦向下运行于脐下丹田,注入腹股沟部位足阳明胃经的气街,再下行于足。
(2)生理功能:宗气具有推动肺的呼吸、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以及资助先天元气的作用。
3、营气
(1)生成与分布:营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由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即最富营养的部分所化生。营气行于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四肢的关节。
(2)生理功能:营气具有化生血液、为脏腑经络等提供营养物质的功能。
4、卫气
(1)生成与分布:卫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由水谷精微中的慓悍部分,即最具活力部分所化生。卫气运行于脉外,不受脉道的限制,可以到达身体外层的皮肤肌腠,也可以深入到身体内部的胸腹脏腑,遍布全身。
(2)生理功能:卫气具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节腠理的生理功能。
5、脏腑之气
脏腑之气是全身之气的组成部分,可分为脏气和腑气,脏气又可进一步分为心气、肺气、脾气、肝气、肾气等。脏腑之气具有推动和激发脏腑生理活动的功能。
6、经络之气
经络之气是全身之气的组成部分,可分为经气、络气,经气又可进一步分为手太阴肺经之气、足阳明胃经之气等。经络之气具有推动和激发经络生理活动的功能。
人体之气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气、饮食物的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并通过肾、脾胃和肺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具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但具体因脏腑不同而有所侧重。比如,肝气、脾气主升,肺气、胃气主降等。气的正常运动,称为气机调畅,包括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协调和畅通无阻的状态,是保证脏腑功能正常的重要基础。
气具有多种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中介作用以及营养作用。
1、推动作用
指气具有激发、兴奋和促进等功能,主要体现于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激发和促进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激发和促进精、血、津液的生成与运行;激发和兴奋精神活动几方面。
2、温煦作用
指阳气具有温煦人体的功能,主要体现于温煦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温煦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维持其正常生理活动;温煦精、血、津液,维持其正常运行、输布与排泄。
3、防御作用
指气具有卫护肌肤、抗御邪气的功能,不仅可以抵御外邪的入侵,还能够驱邪外出。
4、固摄作用
指气对体内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和控制的功能,不会使其无故丢失。主要体现于固摄血液,防止其逸出脉外,维持其正常循行;固摄汗液、尿液、胃液、肠液等,防止其丢失;固摄精液,防止妄泄。
5、中介作用
指气具有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整体联系的功能。气弥漫于全身,可将外在信息传递于内脏,将内脏信息反映于体表,并使内脏之间各种信息的相互传递。
6、营养作用
如水谷精气、营气。
异常表现
1、神疲气短
主要表现为精神疲惫、气短懒言,并可伴有头晕目眩、自汗、舌质淡嫩等症状。
2、脏器下垂
主要表现为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阴挺等,并可伴有腹部坠胀、久泄久痢等症状。
3、胀痛
主要表现为胸胁、脘腹等部位出现胀闷疼痛,症状时轻时重,部位不固定,并常随情绪变化而增减,或随嗳气、叹气等行为而减轻。
4、咳嗽
主要表现为突然或反复的胸部肌肉收缩,促使肺部空气猛烈排出,通常伴随着一个响亮或深沉的声音,并可伴有喘促、呃逆、头痛甚至昏厥、呕血等症状。
5、呼吸气粗
主要表现为呼吸时气流通过呼吸道产生的声音变得粗重,可伴有声音高等症状。
1、气虚证
气虚证是指机体元气不足,脏腑组织机能减退。多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久病、重病、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导致元气不足,使气的推动、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失司而致。
2、气陷证
气陷证是指气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多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或为气虚证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因此,凡是能引起气虚证的原因,均可导致本证的发生。
3、气不固证
多为气虚不能固摄津液、血液、小便、大便、精液、胎元等所致。
4、气脱证
气脱证是指元气亏虚已极而欲脱,多由气虚、气不固发展而致,也可由大汗、大吐、大泻、大失血等所引起。此外,长期饥饿、极度疲劳、暴邪骤袭等情况,也可导致气脱证。
5、气滞证
气滞证是指人体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多因情志不遂、忧郁悲伤、思虑过度而致,或由痰饮、瘀血、食积、虫积、砂石等邪气阻塞所引起。此外,阴寒凝滞、湿邪阻碍、外伤络阻、阳气不足等因素,也可导致气机阻滞。
6、气逆证
气逆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常因外邪侵袭、饮食失节、痰饮瘀血内阻、寒热刺激、情志过激等所致。
7、气闭证
气闭证是指邪气阻闭神机或脏器、管窍,导致气机逆乱、闭塞不通。常因大怒、暴惊、忧思过极等强烈的精神刺激所致,或由瘀血、砂石、蛔虫、痰浊等邪气阻塞脉络、管腔所引起。此外,溺水、电击等意外事故,也可导致气闭证。
患者应该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的中医科进行辨证论治。
日常建议
中医学认为,气是人体“三宝”之一,故养生需保证气充。临床上常用的养气方法包括顺应自然规律、合理饮食、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以及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等。
顺应自然界的时序变化,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或学习,以减少对气的消耗。
合理搭配饮食,可适当多吃一些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红枣、枸杞等。避免食用过于寒凉或辛辣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之气。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以促进气血运行。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平复心情。
其他
[1]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第十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83-90.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