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经_十四经介绍|

xuanhujiaoyu

十四经

基础理论名词。指十二正经加任脉、督脉合称十四经。

名称

十四经

出处

《太素》、《十四经发挥》

概述

概念
基础理论名词。指十二正经加任脉、督脉合称十四经。
解读

十四经,首见于《太素》。《太素·十五络脉》卷九杨上善说:“十二正经,有八奇经,合廿脉,名为之经。廿脉中,十二经脉督脉及任脉冲脉,有十四经,各别出一脉,有十四脉,脾脏复出一脉,合有十五脉,名为大络。任冲及脾所出,散络而已;余十三络,从经而出,行散络已,别走余经,以为交通。从十五络,别出小络,名为孙络。任冲二脉虽别,同称一络,名曰尾翳……”从杨注可知,其“十四经”是将任脉冲脉作一脉计,这与《内经》论述有关,故杨氏又说:“故经曰: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上络唇口。是为冲脉上行与任脉同”(卷十《冲脉》),“又任冲二脉上行虽别,行处终始其经是同也”(卷十《任脉》)。

元代滑寿《十四经发挥》中的“十四经”为十二经与督脉、任脉的合称,并指出任督二脉有专穴,故将二者与十二经合称为十四经,“十二经所列次第,并以流注之序为之先后,附以任督二奇者,以其有专穴也。总之为十四经云”。滑氏在“十四经脉气所发篇”中按照《灵枢·经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及方向考证各经腧穴,还对督脉及任脉腧穴进行考证。后世多数医家遵从此说。

十四经,又称十四经脉、十四脉,以十四经最为常用,十四脉几乎不用,仅见于《古今医统大全》、《针灸大成》中,用于脉度的描述。至今,十四经的概念一直沿用滑寿的说法。

应用领域

十四经脉主治病证

1、手太阴肺经: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2、手阳明大肠经:主治头面五官疾病、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足阳明胃经: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4、足太阴脾经: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5、手少阴心经: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6、手太阳小肠经: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7、足太阳膀胱经: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证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组织器官病证。

8、足少阴肾经: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9、手厥阴心包经: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0、手少阳三焦经: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1、足少阳胆经: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2、足厥阴肝经: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3、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证。

14、任脉: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病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其他

参考文献

1、袁钟、图娅、彭泽帮、艾景录.《中医辞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1月

2、赵京生.《针灸关键概念术语考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3月

3、石学敏.《针灸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6月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