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部_十六部介绍|

xuanhujiaoyu

十六部

出自于《素问·调经论》。有三种解释:①指手、足经脉十二,蹻脉二,督脉一,任脉一,共十六部;②指手足二,九窍九,五脏五,共十六部。③指两臂,两肘,两腘,两股,身之前后左右,头之前后左右。

名称

十六部

出处

《素问·调经论》

概述

概念
出自于《素问·调经论》。有三种解释:①指手、足经脉十二,蹻脉二,督脉一,任脉一,共十六部;②指手足二,九窍九,五脏五,共十六部。③指两臂,两肘,两腘,两股,身之前后左右,头之前后左右。
解读
《素问·调经论》:“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十六部究竟是哪些部位,《内经》中无详细论述。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注为:“九窍五脏,以为十四,四支合手足故有十六部”。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云:“十六部者,谓手足二,九窍九,五脏五,合为十六部”。杨、王二说同,吴昆《内经素问吴注》、张介宾《类经》亦持此说。但从经文看,十六部是与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并列为言,故此说似欠允当。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则从经脉着眼,谓:“十六部者,十六部之经脉也。手足经脉十二,跷脉二,督脉一,任脉一,共十六部”。其说虽然与《调经论》全篇强调经络治疗作用的特点相符,但其欠缺是在奇经八脉中忽略冲、维、带,显然有凑数之嫌。高世拭《素问直解》注有新义,云:“形体之十六部,谓两肘、两臂、两胭、两股,身之前后左右,头之前后左右也”。此说之优点在于突出了“形体之十六部”,所以丹波元简《素问识》姑且从之,称“高胜于旧注”。然而高氏之论亦似有偏颇,其一,人体尚有胸、腹、腰、背等部位,若依高氏的思路推之,也应列入“部”之中;其二,肘臂胭股,本已属“四肢”,不应再列人“十六部”之内。后世总结为此三条:①指手、足经脉十二,蹻脉二,督脉一,任脉一,共十六部;②指手足二,九窍九,五脏五,共十六部。③指两臂,两肘,两腘,两股,身之前后左右,头之前后左右。 近年,有人发现历代注释均欠完善,从而提出异议。如牛兵占在《四川中医》1986年12期撰文谓:“十六部的‘部’指的是部位,即人体的区域划分。十六部既是人体区域的划分,那么十六部即是:头部、颈部、胸部、腹部共计四大部(胸腹包括腰背,因为部与部之间以断面为界)。肩关节至肘关节为肚部,左右各一。肘关节至腕关节为尺部,左右各一。两手各为一部。舰关节至膝关节为股部,左右各一。膝关节至躁关节为胫部,左右各一。两足各为一部。这样人体共计十六部”。王洪图,在2006年第3期的《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中提出“十六部”当是:毛、皮、络、经、膝、肉、脉、筋、骨、上、下、外、内、左、右、中。
应用领域
手足十二经脉、阴蹻脉、阳蹻脉、督脉、任脉循行及主治病证:
1、手太阴肺经:其循行从中焦(胃部)开始,向下络于大肠,回转沿胃上口,穿过横膈,属于肺。从“肺系”(气管)横出腋下,下沿上臂内(桡)侧,走手少阴、手厥阴经之前,下向肘中,沿前臂内侧桡骨下边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上鱼际(大鱼际)部,沿边际,出大指的末端。一支从腕后走向食指内(桡)侧,出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主治病证: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2、手阳明大肠经:其循行从食指末端起始,沿食指桡侧缘,出第1、2掌骨间,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经上臂外侧前边,上肩,出肩峰部前边,向上交会大椎,向下进入锁骨上窝(缺盆),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一支从锁骨上窝上颈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夹口旁,交会人中部——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接足阳明胃经)。
主治病证:头面五官疾病、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等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足阳明胃经:本经自鼻翼两旁起始,上至鼻根中,在内眼角处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沿鼻外侧(承泣、四白、巨髎)下行,入上齿中,回出来挟着口的两旁,环绕嘴唇,向下交会于任脉的承浆穴;然后退回来沿着下颌的后下方,浅出于本经的大迎穴,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至耳前,经过足少阳胆经的上关穴,沿鬓发边际,上抵头角(头维),行至额前(神庭)。它下行的支脉,从大迎穴前边直下人迎,沿喉咙进入锁骨上窝(缺盆),深入体腔,贯穿膈肌,入附胃府,联络脾脏。它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向下,经乳部内侧向下挟着脐的两旁,进入到腹股沟(气街)部。它在腹内的一条支脉,从胃下口的幽门部开始,经腹至气街与外行的主干会合。自此合而下行,经大腿前边的髀关、伏兔,下至膝髌中,再向下沿胫骨外侧,走向足背,进入中趾内侧(厉兑)。另有一条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向下到中趾外侧。它的又一条支脉,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至足大趾的内侧端(隐白)。脉气由此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主治病证: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4、足太阴脾经:本经自足大趾的内侧端(隐白)起始,经核骨(第一跖趾关节)后面,向上到达内踝骨的前边(商丘),在三阴交穴处与足厥阴、足少阴两经交会,再沿胫骨内缘,向上交叉浅出于足厥阴肝经的前边;经达膝关节,沿大腿内侧前边,进入腹腔,入属脾脏,联络胃府,再向上贯穿膈肌,挟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通过膈肌,流注心中。脉气由此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主治病证: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5、手少阴心经:从心中开始,出来属于“心系”,通过横膈,属于小肠。一支从“心系”向上夹着食管,连系“目系”(眼后与脑的连系)。主干又从“心系”回过来上肺,向下出于腋下,沿上臂内侧后边,走手太阴、手厥阴之后,下向肘内侧,沿前臂内侧后边,到掌后锐骨(豆骨)部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的桡侧出于未端(接手太阳小肠经)。
主治病证: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6、手太阳小肠经:从小指末端开始,沿手掌尺侧上向腕部,出尺骨茎突部,直上沿尺骨下边(尺侧)出于肘内侧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向上沿上臂外后侧出肩关节,绕肩胛,交会肩上,进入锁骨上窝(缺盆),络于心,沿食管(咽)通过横膈,经胃,属于小肠。分支:从锁骨上窝沿颈旁上向面颊,到目外眦,回过来进入耳中。一支从面颊部分出,上向目下,靠鼻旁到目内眦(接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病证: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7、足太阳膀胱经:本经自内眼角(睛明)起始,上向额部(神庭),在头顶与督脉相会(百会)。它的分支,从头顶到耳上角。它直行的主干,从头顶入颅,联系脏,回出来从后项部左右分开向下,一支沿着肩胛内侧,脊柱两旁,到达腰部,由此深入,沿脊柱两侧的肌肉,联络肾脏,属于膀胱。它在腰部的分支,从腰部挟脊继续下行,通过臀部,进入膝腘窝中(委中)。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后项向下,自肩胛内缘,直至肩胛下面,挟着脊柱向下,经过髋关节,沿着大腿后面下行,在腘窝中与前支经脉会合。由此合而下行,通过腓肠肌内,出外踝后方,沿第五跖骨粗隆(京骨)到足小趾外侧末端(至阴),脉气由此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主治病证: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证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组织器官病证。
8、足少阴肾经:本经自足小趾的下边起始,斜行到足掌心中(涌泉),出行到然骨(舟骨粗隆)的下面,沿着内踝后方,分布在足跟中,由此向上在三阴交处与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相会,然后行至腓肠肌内,浅出腘窝内侧(阴谷),沿大腿内侧后边向上,穿过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它直行的主干,从肾脏出来,向上穿过肝脏和膈肌,进入肺部,沿着气管喉咙,到舌根两侧。它的支脉,从肺脏出来,联络心,流注到胸中。脉气由此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主治病证: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9、手厥阴心包经:从胸中起始,出来属于心包,通过横膈,经历上、中、下三部,络于三焦。支干沿胸内出胁部,当腋下3寸处(乳头旁)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内侧,走手太阴、手少阴之间,进入肘中,下向前臂,走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进入掌中,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一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于末端(接手少阳三焦经)。
主治病证: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0、手少阳三焦经:从无名指末端起始,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桡骨)之间,向上通贯肘尖,沿上臂外侧,上向肩部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进入锁骨上窝(缺盆),分布与纵膈中,散络于心包,通过横膈,广泛于上、中、下三焦。一支从膈中上行,出锁骨上窝,上向颈旁,连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弯过来下向面颊,到目下,一支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过上关前,交面颊到目外眦(接足少阳胆经)。
主治病证: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1、足少阳胆经:本经自外眼角(瞳子髎)起始,向上到头角(头维),再向下行至耳后,沿着头颈,行走在于少阳三焦经的前面,至肩上,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然后退回向前,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浅出耳前,到达目外眦后方。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行到大迎穴部位,上与手少阳三焦经分布在面颊部的支脉相会,到达眼眶下边;向下经过颊车穴部位,下行到颈部,与上一条经脉在锁骨上窝处会合后,由此下行胸部,贯穿膈肌,联络肝,属于胆,沿着胁肋里面,浅出于腹股沟中央的气街部,绕过阴部毛际,横行进入髀厌(股骨大转子)部。它直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下行腋部,沿着侧胸,经过季胁,下行与前支经脉在股关节部会合,由此向下,沿着大腿和膝部的外侧,向下行走在腓骨前边,直到绝骨(腓骨下端),浅出于外踝骨的前面,沿足背进入第4趾的外侧端(足窍阴)。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足背(临泣)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间,出足大趾外侧端(大敦),回过来贯穿爪甲,出行在爪甲后方的丛毛之中。脉气由此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主治病证: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2、足厥阴肝经:本经自足大趾背侧外际(大敦)起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到达内踝前1寸(中封)的部位,再向上在三阴交穴处与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阴肾经相会,在内踝上8寸处交叉到足太阴脾经的后面,上至腘窝内缘(曲泉)沿着大腿内侧,分布于阴毛部位,绕过阴器(外生殖器),到达小腹,挟着胃的旁边,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贯穿膈肌,分布在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联系目系(眼与脑相连的组织),上出额部,与督脉会于巅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口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进入肺中。肺气由此回复到手太阴肺经。
主治病证: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13、督脉:起源于小腹内,从会阴部向后,行脊里正中,至风府,入脑,上头顶,下额,至鼻柱及上齿龈交穴止。与任脉、冲脉相通,又与足太阳、足少阴相合,与心、肾、脑联系。《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其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难经》:“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主治病证: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证。
14、任脉:任脉的分布部位和循行路线根据《内经》记载有两条:一支起于小腹部中极穴下面,沿胸腹正中线直上至咽喉,再上颐,循面,入目。一支由胞中贯脊,上循背部正中。
主治病证: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病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15、阴蹻脉:本经自然骨(舟骨粗隆)后方的照海穴起始,经过内踝,沿下肢内侧向上,进入阴部,向上沿着胸腔的里面,入于缺盆(锁骨上窝),再上行,从结喉旁人迎穴的前边出来,经颧部内侧,到目内眦,与太阳、阳蹻脉相会。
主治病证:多眠、癃闭及肢体筋脉出现阳缓阴急。
16、阳蹻脉:本脉自足跟外侧的申脉穴起始,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部外侧,经髋,胁,至肩膊外侧,沿颈上至口吻,到目内眦,与太阳、阴蹻脉会合,再上行经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
主治病证:不眠及肢体筋脉出现阴缓阳急。

其他

参考文献
1、主编: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年
2、主编:高忻洙.《中国针灸学辞典》: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3、主编:袁钟、图娅、彭泽帮、艾景录.《中医辞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1月
4、主编:石学敏.《针灸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6月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