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十二地支又称十二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灵枢・阴阳系日月》中讲:“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已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日阳明。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西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也就是说,子代表十一月、丑代表十二月、寅代表正月、卯代表二月、辰代表三月、巳代表四月、午代表五月、未代表六月、申代表七月、酉代表八月、戌代表九月、亥代表十月。
中医认为十二月分四季,冬夏为子午,春秋为卯酉,又与十二节相合。因此,子月对应冬至、丑月对应大寒、寅月对应雨水、卯月对应春分、辰月对应谷雨、巳月对应小满、午月对应夏至、未月对应大暑、申月对应处暑、酉月对应秋分、戌月对应霜降、亥月对应小雪。
古人将每天24小时分为十二时辰,用十二地支来代表。夜半子时为23~1点钟,丑时为1~3点钟,寅时为3~5点钟,卯时为5~7点钟,辰时为7~9点钟,巳时为9~11点钟,午时为11~13点钟,未时为13~15点钟,申时为15~17点钟,酉时为17~19点钟,戌时为19~21点钟,亥时为21~23点钟。
十二地支具有阴阳属性。子、寅、辰、午、申、戌六支居奇数位,属阳,称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六支居偶数位,属阴,称为阴支。
亥子代表北方属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巳午代表南方属火,午为阳火、巳为阴火;寅卯代表东方属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申酉代表西方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辰戌丑未代表中央属土,辰戌为阳土、丑未为阴土。
子丑为腿脚,寅亥为腿膝,卯戌为臀部,辰酉为两臂,巳申为肩部,午未为头面。
子午流注理论认为,十二地支与十二脏腑经脉相配是固定不变的。其中,子配胆及胆经、丑配肝及肝经、寅配肺及肺经、卯配大肠及大肠经、辰配胃及胃经、巳配脾及脾经、午配心及心经、未配小肠及小肠经、申配膀胱及膀胱经、酉配肾及肾经、戌配心包及心包经、亥配三焦及三焦经。
十二地支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子午流注针法中,这是一种以一天十二时辰配合脏腑按时取穴的方法,具体包括补母泻子取穴法和一日六十六穴法。
1、补母泻子取穴法:是指以本经经脉的五行属性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为基础,推算母子关系,按照“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进行按时取穴。比如手太阴肺经病,肺属金,其母穴是属土的太渊穴、子穴是属水的尺泽穴。如果肺经邪气实,则应在肺气方盛的寅时,取尺泽穴行泻法;如果正气虚,则应当在肺气方衰的卯时,取太渊穴行补法。
2、一日六十六穴法:是指按十二时辰所属脏腑,阴经取井、荥、输、经、合五穴,阳经取井、荥、输、原、经、合六穴。根据病因、病性、病势,在相关经脉经气旺盛时,灵活取用本经五输穴进行治疗。
其他
[1]梁繁荣,王华.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312-320.
[2]杨义腾,杨义清.子午流注针经考释[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11-16.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