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别_十二经别介绍|

xuanhujiaoyu

十二经别

基础理论名词。指由十二正经分出的十二条“别行之正经”。

名称

十二经别

出处

《灵枢·经别篇》

概述

概念
基础理论名词。指由十二正经分出的十二条“别行之正经”。
解读

出《灵枢·经别篇》,十二经别为行于躯体深部的、上下直行的、有特定循行流注规律,正经部分,与络脉不同。十二经别有离(别)、入、出、合的各该具体部位,离于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周围的循行路线分支而行;入于躯干部进入胸腹腔部位;出于胸腹至颈项表浅部;合即手足三阳经别在头面部上合于本经主干,而三阴经别则上合于与之相表里的阳经经别。故而,十二经别形成“六合”。十二经别补充了十二正经循行主干分布之不足,加强了体腔脏腑间表里相合关系的联系,并沟通阴阳经脉之间的气血流注。并且,由于十二经别之合皆在头面清窍部位,使“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有了切实的经络理论依据。再者,手足之阳经的经别,分别通过与之相表里的脏,如“足少阳之别散之上肝”,更加强了联系和濡养作用,充分体现出经络的“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生理作用。

应用领域

1、十二经别分布

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从腘部分出,入走肾与膀胱,上出于项,合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足厥阴经别从下肢分出,行至毛际,入走肝胆,上系于目,合于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足太阴经别从脾部分出,入走脾胃,上出鼻頞,合于足阳明胃经;手太阳、手少阴经别从腋部分出,入走心与小肠,上出目内眦,合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手厥阴经别分别从所属正经分出,进入胸中,入走三焦,上出耳后,合于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手太阴经别从所属正经分出,入走肺与大肠,上出缺盆,合于手阳明大肠经。

2、十二经别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由于十二经别从其同名经脉分出后,其阴经经别多走向阳经经别,并与之会合,从而使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又增加了一重联系。同时,进入体腔以后,绝大多数经别都循行于该经脉所属脏腑,特别是阳经经别全部联系到与其本经有关的脏和腑。这样,就使体内脏腑的配合以及表里两经在内行部分的联系更加密切,也为临床常用的表里配穴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十二经脉中,循行于头面部位的主要是阳经,阴经一般不上头部。只有足厥阴肝经上达巅顶,手少阴心经上连目系。十二经别不仅阳经经别到达头部,阴经经别也合于头面。由于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从而突出了头面部经脉和穴位的重要性及其主治作用,为手足三阴经穴位之所以能治疗头面和五官疾病,以及近代发展起来的头针、面针、耳针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通过十二经别的分布循行,使经脉对肢体、内脏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更加趋向周密。十二经脉脉气所没有分布到的某些部位和脏器,经别则把它联系起来,这样使机体增加了联系径路,密切了人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十二经脉中足阳明胃经没有联系到心脏,手少阴心经也没有循行到胃腑,而足阳明经别的循行是属于胃,散络于脾,又上通于心,沟通了心与胃之间的联系,从而为中医“和胃气以安心神”的治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又如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之所以能够治疗与本经循行无直接联系的肛肠部位的疾患,也是因为足太阳经别“别入于肛”的缘故。

其他

参考文献

1、袁钟、图娅等主编.《中医辞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

2、李经纬、余瀛鳌等主编.《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3、梁繁荣主编.《针灸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