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出自《素问·灵兰秘典论》。原文为“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强调了心为诸脏主宰的观点。因为心主神明,能调节机体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亦能调节机体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协调,使人健康长寿。若心的功能失常,人体脏腑之间的“相使”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出现神志和气血失常,以致、至全身功能失调而发病,影响人体健康。
后世温病学家基于“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的理论,在治疗温病过程中注重顾护心阴,先安未受邪之地。同时在邪热闭阻心包时采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和至宝丹等“温病三宝”清心开窍,均是受此影响。
中医学正是根据这一理论观点,特别重视精神因素在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诊断疾病,既要观察形体,也要观察神态,并认为察神比察形要重要,即所谓“粗守形,上守神”。“粗”,是指医术不高明的医生,“上”是指医术高明的医生。病人有神无神,是判断疾病轻重及预后的关键,“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治疗中更要注意病人精神情志的变化,病人精神涣散,情志过激,会影响气血的运行,这时如果进行针刺治疗,不仅无效,还往往会出现意外。针刺治疗之前,首先一定要使病人“正神”、“定气”。《内经》指出:“新怒勿刺,已刺勿怒”。“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灵枢·终始》)。“必定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素问·针解》)。
其他
1、袁钟、图娅等主编.《中医辞海·上》: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
2、曲峰著主编.《中医临床理论思维探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