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076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宋朝政府在京都汴梁开办了一个官办药局,叫做“太医局熟药所”,又称“卖药所”,这是在王安石变法的环境下,针对当时有些人制造、贩卖假药的情况,由国家实行对医药购销的专卖,不允许个人或其他部门私自制作药品出售的一种举措。当时卖药的价格也区别对待,对于生活穷困的“特困”人家,无偿送药;对一般穷人,低价售药;而对有钱人,则按照药品的正常价格出售,体现了政府对穷人救助的政策,而且保证了药品的质量。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卖药所却坚持下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1103年已经发展到7所。1130年,南宋政府在临安重建药局,后来改名为“太平惠民局”。
2、促进《局方》成书
1078年,这些官办的药局为了统一制药质量标准,将所属药局的成药处方编辑成书,后来几经增删补充,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本书将成药方剂分为诸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折、妇人诸疾及小儿诸疾共14门,七百多首方剂,多是一些民间常用的而且效果比较明显的处方,像现在仍在经常使用的至宝丹、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紫雪丹、四物汤、逍遥散、藿香正气散等都是出自这部书。
3、对中药炮制的影响
太平惠民局在制药过程中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使炮制和制剂方法趋于定型。在其配方手册《局方》中炮炙方法比雷教的《雷公炮炙论》要丰富优越。从《局方》起,将中药饮片的炮炙方法列为法定制药规范。从宋代起已使过去为了减少毒性而进行的“炮炙”,一变而成为制成药品的“炮制”。它体现了炮制目的转变、炮制范围的扩大和炮制技术的迅速进步。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了187种中药的炮制方法,形成了炮制通则,相当于现代的药典,具有很强权威性。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附录“论炮炙三品药石类列”中对半夏和天南星的炮制方法做了规定。规定“半夏,凡使:先以沸汤浸,候温,洗去滑,如此七遍方用。如入汤剂切片完用。或尚戟人咽喉,可杵为末,以生姜等分捣,研和为剂,淹一宿,捏做饼子,焙干使。如更杵为末,再以姜和剂淹之,焙干尤佳,此用合汤妙。”对天南星的炮制规定“凡使:于热灰中炮裂,方入药用。或别有制度,各依本方”涉及11种炮制方法。
4、对后世医家思想的影响
《局方》的成书,推动了方剂学的发展,医生根据病人病情选用相应的成药。成药易于存储,携带,适应面较广,加之为官方颁布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在当时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欢迎。如对此朱丹溪《局方发挥》记载:《和剂局方》之为书也,可以据证检方,即方用药,不必求医,不必修制,寻赎见成丸散,疾病便可安痊。”但朱丹溪又曾指出:“自宋迄今,官府守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恃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成俗。”“今乃集前人己效之方,应今人无限之病,何异刻舟求剑,按图索骥,冀其偶然中难矣!”由此看也折射出一些问题,当时医生依照惠民局颁发的《局方》治病,照搬成法,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泥于《局方》,造成不求病源、温补香窜流弊成风的状况,也促成了不求辨证施治的风气。元代朱丹溪认为其方中有辛燥之品,劫伤阴血,非阴虚所宜,这也成为其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这一学术思想的因素之一。从这方面看虽然成药制剂手册《局方》存在弊端,但也对金元时期“滋阴派”的发展产生了一定推动作用。
其他
2、于铁成主编.《中医药文化选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
3、陈江莉,陈瑶(指导).略论太平惠民局的成立对宋代医药发展的影响:中医临床研究,2012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