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止泻是治疗泄泻的一种方法。中医认为,泄泻的发生多与脾、胃、肠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临床上,运用中药调理、针灸等手段,改善这些脏腑的异常状态,可以达到止泻的目的。
常用的止泻中药有五味子、乌梅、五倍子、罂粟壳、诃子、肉豆蔻等。
1、五味子
五味子味酸涩性收敛,能够涩肠止泻,可用于治疗脾肾虚寒,久泻不止。
2、乌梅
乌梅酸涩入大肠经,有良好的涩肠止泻作用,为治疗久泻的常用药。
3、五倍子
五倍子酸涩入大肠经,有涩肠止泻之功,可用于治疗久泻。
4、罂粟壳
罂粟壳酸涩,性平和,能固肠道,涩滑脱,《本草纲目》称其“为涩肠止泻之圣药”,适用于久泻而无邪滞者。
5、诃子
诃子味酸涩性收敛,入大肠经,善于涩肠止泻,为治疗久泻之常用药。
6、肉豆蔻
肉豆蔻辛温而涩,入中焦,能暖脾胃,固大肠,止泻痢,为治疗虚寒泻之要药。
常用的止泻方剂有真人养脏汤、痛泻要方、四神丸。
1、真人养脏汤
由人参、当归、白术、肉豆蔻、肉桂、炙甘草、白芍、木香、诃子、罂粟壳组成,具有涩肠固脱、温补脾肾的功效,适用于久泻久痢,脾肾虚寒,以致大便滑脱不禁,甚至脱肛坠下。
2、痛泻要方
由陈皮、白术、白芍、防风组成,具有调和肝脾、补脾柔肝、祛湿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虚肝旺之泄泻证。症见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
3、四神丸
由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大枣组成,具有温肾散寒、涩肠止泻的功效,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泄泻。症见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久泻不愈,腹痛喜温,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不同类型的泄泻,其针灸疗法有所不同。
1、急性泄泻
针刺中脘、天枢、足三里、阴陵泉。偏寒者可留针,并用艾条灸或隔姜灸,偏热者针刺多用泻法。
2、慢性泄泻
针刺脾俞、中脘、章门、天枢、足三里,肾虚之泄配命门、关元。针用补法,中脘、天枢、关元、命门等穴皆可用灸法,以温运脾肾之阳。
日常建议
为了达到较好的止泻效果,日常应注意饮食调整、适量饮水、适当休息,同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1、泄泻时,身体会丢失较多的水分,所以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可适量饮用温开水、淡盐水。
2、泄泻时身体可能较为虚弱,因此,患者需适当休息,以恢复体力。
1、选择容易消化、少渣的食物,如稀粥、面条等,以减轻肠胃负担。
2、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冰淇淋、辣椒等,以免加重泄泻症状。同时,也不要吃油腻的食物,如肥肉、炸串等,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由于泄泻的证型较多,患者很难自行判断。因此,如果出现泄泻的症状,并且需要应用止泻药物,患者应及时就医,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忌自行乱用药物,以免用药错误而掩盖或加重病情。
精神紧张、焦虑等,可能会影响胃肠功能,从而加重泄泻。因此,在患病期间,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防止不良情绪的影响。
其他
[1]周祯祥,唐德才.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2]李冀,连建伟.方剂学(新世纪第4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3]张伯礼,吴勉.中医内科学(新世纪第4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4]李剑,曾召.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治则治法与针灸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