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毛刺属九刺法之一,是指浅刺在皮毛的刺法,强调的是针刺浮浅、针刺组织结构是皮肤,因其邪居于皮毛浅表,故可浅刺治疗。
毛刺出自《灵枢·官针》,为九刺之一。“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浮痹皮肤”是指皮肤麻木或不仁或疼痛的病证。因其邪在浅表的皮毛部,所以用浮浅的刺法来治疗,如拔毛状,故称“毛刺”。
毛刺的作用,主要包括疏通皮气和调节皮部、疏通经气等。
1、疏通皮气:《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外邪侵袭,首选客于皮毛,引起气血不通,痹阻于皮,因此皮肤毛刺,可以疏散外邪、调节皮肤气血、疏通皮气,消除皮痹,还可以防止病邪进一步内传。
2、调节皮部、疏通经气:十二皮部为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区,皮部闭塞不通,影响其所属的十二经脉,引起十二经脉运行不通,通过针刺皮部,可以调节十二经脉,疏通经气,并对所属脏腑也有调节作用。皮、肉、筋、骨、脉等五体虽然各有所主,但又相互联系,调节皮部,对肉筋骨脉也有调节作用。
在临床上,毛刺主要用于治疗皮痹、经络病证、脏腑病证等。
1、皮痹:皮肤麻木不仁或疼痛等。如荨麻疹、斑秃、肌肤麻木等。
2、经络病证:机体各部经络之疼痛、麻木等病证。如中风偏瘫、面瘫、颈椎病、肩周炎、胸胁痛、腰腿痛等。
3、脏腑病证:脏腑功能失调病证等。如头痛、失眠、痴呆、胃脘痛、腹痛、痹证、阳痿、痛经、斜视、远视、近视等。
在传统操作中,毛刺所用针具为镵针、毫针。而在现代操作中,毛刺所用针具多为皮肤针,如梅花针、七星针、罗汉针、丛针等。所有针具使用前应进行灭菌或消毒处理,以高温灭菌或用75%乙醇浸泡30分钟消毒。
1、镵针:由医者使用镵针快速顺经脉点刺皮肤,1分钟要点约100下,只有一个白点,不出血,不留针,过后可有一些红点,重点部位点刺要密集,1日1次。
2、毫针:由医者使用毫针快速平刺皮肤,刺入0.5~1寸,可多方向针刺,不留针,也可留针30分钟,1日1次。
3、皮肤针:由医者使用皮肤针将针尖对准叩刺部位,运用灵活的腕力垂直叩刺,即将针尖垂直叩击在皮肤上,并立刻弹起。如此反复进行。叩刺时要运用灵活的腕力直刺、弹刺、速刺。不可斜刺、压刺、慢刺、拖刺,避免使用臂力。
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年龄和叩刺部位的不同,可分别采用弱刺激、中等刺激和强刺激。
1、弱刺激:用较轻的腕力叩刺,冲力小,针尖接触皮肤时间较短,局部皮肤略见潮红,患者无疼痛感觉。适用于年老体弱、小儿、初诊患者,以及头面五官肌肉浅薄处。
2、强刺激:用较重的腕力叩刺,冲力大,针尖接触皮肤时间稍长,局部皮肤可见出血,患者有明显疼痛感觉。适用于年壮体强,以及肩、背、腰、臀、四肢等肌肉丰厚处。
3、中等刺激:即叩刺的腕力介于强、弱刺激之间,冲力中等,局部皮肤潮红,但无出血,患者稍觉疼痛。适用于多数患者,除头面五官等肌肉浅薄处,其他部位均可选用。
可由医生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循经叩刺、穴位叩刺、局部叩刺等。
1、循经叩刺:指沿着与疾病有关的经脉循行路线叩刺。主要用于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膀胱经,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的三阴、三阳经。可治疗相应脏腑经络病变。
2、穴位叩刺:指选取与疾病相关的穴位叩刺。主要用于背俞穴、夹脊穴、某些特定穴和阳性反应点。
3、局部叩刺:指在病变局部叩刺。如治疗头面五官疾病、关节疾病、局部扭伤、顽癣等疾病可叩刺病变局部。
1、施术前应检查针具,对于针尖有钩曲、缺损、参差不齐,针柄有松动的针具,须及时修理或更换,方可使用。
2、操作时运用灵活的腕力垂直叩刺,并立即弹起。避免斜刺、拖刺、压刺。
3、针具及针刺局部皮肤必须消毒。叩刺后皮肤如有出血,须用消毒干棉球擦拭干净,保持清洁,以防感染。
4、局部皮肤有创伤、感染、溃疡、瘢痕及肿瘤等部位不宜使用本法。
5、过度疲劳、饥饿,精神过度紧张、极度虚弱者,不宜立即针刺。
6、皮肤针刺法可配合拔罐,应在治疗前做好准备。
其他
[1] 石学敏.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药学·针灸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04:141.
[2] 李平华,孟祥俊.黄帝内经刺皮疗法[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21.01:49-50.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