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子午流注纳子法是根据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时刻,在相应经脉上选穴,当其时泻其子,过其时补其母,结合子母补泻应用,又称“纳支法”、“十二经流注时刻补母泻子迎随补泻”、“纳支补泻”。
本法为《难经》补母泻子法推衍而来,又与一日十二时辰中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相结合。金元之际,子午流注针法盛行,何若愚《子午流注针经》首启其端。而后有明代徐凤、李梴以纳甲法为主,高武则主张纳子(支)补泻。纳子补泻以每天十二时辰作为选配穴位的标准,并在相应穴位上补母泻子,施以补泻手法,实际上应属于配穴补泻的范畴。
除上法外,在某经流注时刻选取本经原穴,则是窦汉卿“一时取十二经之原”的方法。如某经流注时刻已过,亦可采用本经原穴或本穴进行补泻。所谓本穴,即与本经五行属性相同的五输穴。如肺经属金,经渠为肺经之经穴,亦属金,经渠(金)即为肺经(金)的本穴。
(一)方法
1、高武纳子补泻法
根据十二经气血流注顺序和一日内各经气血旺盛的时刻,并依各经病证虚实,选用相应五输穴补母泻子。当其气之来时(旺时)迎而夺之,用针刺泻法;当其气之去时(衰时)随而济之,用针刺补法。如大肠经(金),卯时为其气血旺盛之时,辰时为其气血衰退之时,所以实证当于卯时取二间穴(水穴)迎而泻之,虚证当于辰时取曲池穴(土穴)随而补之。
2、窦汉卿纳子补泻法
在某经气血流注时刻,可取本经原穴或本穴,进行针刺补泻;亦可在某经流注时刻已过时,采用本法。王好古称之为拔原法:“假如针本经病了,又于本经原穴亦针一针。如补肝经,亦于肝原穴上补一针;如泻肝经,亦于肝经原穴上泻一针”(《此事难知》)。
(二)临床应用
子午流注纳子补泻以五输穴补母泻子为主,可用于慢性病证,即“缓病必俟开阖,急病不拘开阖”(李梴《医学入门》)之义。一般来说,对脏腑病虚实辨证明确者,用之尤为相宜。现代临床应用纳子补泻有以下几种方式:
1、根据十二经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在该经气血流注盛衰时刻,结合经气的虚实情况,分别采用针刺补法或泻法。以肺经病为例,实证取寅时(当其时)泻子穴尺泽(水穴),虚证取卯时(过其时)补母穴太渊(土穴)。一般在本经气血旺盛的前半个时辰用泻法,在本经气血衰退、流注已过本经的后半个时辰用补法。如上例,寅时为3~5点,则于3~4点之间用泻法针刺尺泽;卯时为5~7点,则于6~7点用补法针刺太渊。
2、循经取穴与纳支按时开穴结合,取原穴或本穴进行针刺补泻,一般在本经气血旺盛时施术。如肺经病在寅时取太渊,大肠经病在卯时取合谷,胃经病在辰时取冲阳,据其虚实进行针刺补泻,是循经取穴与按时开穴的结合。再如脾胃病常可取本经本穴,辰时针刺足三里(土经土穴),巳时针刺太白(土经土穴),即窦汉卿“一时取十二经之原”的发展。
3、辨证取穴与纳子补泻相结合,选用本经与他经辨证取穴针刺,同时配合相应的五输穴按不同时辰补母泻子。如胃痛以足三里、中脘、梁门、天枢、上脘、建里、公孙为主,实证在辰时泻厉兑(金穴),虚证在巳时补解溪(火穴)等。
(三)注意事项
1、临床上除需要重视针刺时辰的补泻手法之外,还应根据五输穴各自的主治特点综合考虑。如井穴治心下满,荥穴治身热,经穴治气喘咳嗽,输穴治体重节痛,合穴治气逆而泄等。
2、十二时辰与24小时的关系,可牢记子时为夜半23~1点,午时为日中11~13点,日出为卯时为5~7点,日落为酉时为17~19点,其他时辰可迅速按此推出。
其他
1、曹洪欣、刘保延总主编;李剑、曾召主编.《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 治则治法与针灸学》: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年
2、陆寿康.《中医针灸技术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4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