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三条述症简略,仅举呕、利和喘而胸满。根据方治推测其病机皆为寒邪束表,不得外解所致。邪气外束,里气不伸,下趋大肠则利;上逆于胃则呕;郁阻于肺则喘而胸满。除必有风寒外束之太阳表证外,因兼有大肠之利和胃家之呕,按脏腑经络定位,二者皆分隶于手足阳明,故仲景谓之为太阳阳明合病。至于喘而胸满,有以胸为阳明分部为解者,如方有执,张隐庵等。另者则认为本条既有太阳之表证,复有阳明之里实,兼喘而胸满,是病势偏外偏上,故应急当治表,俟表解后,再行议下。然寒邪犯表,常内合于肺,必致宣降失司。肺气失宣,出现喘而胸满,原是理所当然。肺气不降,可见大便异常,便秘亦是常有之事,此与阳明腑实有别。
《景岳全书·伤寒典》:“如初起发热恶寒头痛者,此太阳之证,而更兼不眠,即太阳阳明合病也。”《伤寒溯源集·合病证治第十五》:“太阳阳明合病者,谓太阳阳明两经皆有见证也,以两经见证之中,有喘而胸满之证,是太阳之表邪偏重于阳明也。”《伤寒论条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盖太阳,膀胱也,膀胱主水;阳明,胃也,胃主饮。风邪属阳,阳主气,阳邪协气,泛滥水饮而上涌,得逆则与俱出。此呕之所以为呕,太阳阳明相合而为一家之证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太阳与阳明合病者,谓太阳之发热恶寒无汗,与阳明之烦热不得眠等证同时均病,表里之气升降失常,故不下利则上呕也。治法只须先解太阳之表,表解而阳明之里自和矣。若利则宜葛根汤表而升之,利自可止;呕则加半夏,表而降之,呕自可除也。”
此条为太阳与阳明合病而见下利的证治。但言下利,是突出本证的主要临床表现。病机是太阳表邪郁闭过重,太阳寒水之气内逼阳明,传导功能失司所致。所谓“太阳与阳明合病”,也正是邪入肠胃,病及阳明之义。风寒外束于表是本证的初始病因,下利是邪气内趋阳明的结果。故此下利是因表邪而致的轻度水泄。虽表里同病,但表病是先因,是病本,故治疗重点在于解太阳之邪,用葛根汤发汗解表,升津止利。
本条治法,也就是常说的“开太阳以阖阳明”的治法,后世医家,对下利初起所创立的“逆流挽舟”法,实本此条而来。
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生姜、甘草、芍药、大枣
方解:本方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桂枝汤加麻黄,加强开表发汗之力,以治伤寒表实。葛根升津舒经,又助麻桂发汗解表。
2、第33条葛根加半夏汤证
本条为太阳与阳明合病但呕的证治。承接上条而言。本条的主要临床见症是呕,病机是表郁过重,邪气内迫,导致胃气上逆而作呕,病的重点仍在太阳,故用葛根加半夏汤发汗解表,降逆止呕。
本条与上条,一为下利、一为呕,两者表现形式虽不相同,但由于太阳涉及阳明则是相同的,故均属太阳与阳明合病。两条各讲一个侧面,一个病在肠,一个病在胃,互相发挥,使其义更明。
方解:本方由葛根汤加半夏而成,葛根汤发汗解表,加半夏降逆止呕。
3、第36条宜麻黄汤证
本条论太阳与阳明合病宜用麻黄汤。冠首“太阳与阳明合病”,示太阳、阳明两经的症状同时出现,述症只突出“喘而胸满”,揭示病变的重点在于太阳,辨证的眼目在于“胸满”。喘,既可见于太阳表证肺气不降,又可见于阳明实热腑气上逆。但阳明之喘必与腹满并见。本条喘而胸满非腹满,说明病之重点在太阳。按表里同病先表后里的治则,治以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
麻黄汤: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方解:方中麻黄为君,发汗解表,桂枝伍麻黄以加强开腠发汗之功;杏仁伍麻黄以增强宣肺定喘之力。甘草安中,调和诸药,共奏发汗平喘之功。本方为辛温发汗峻剂。
其他
2、姜建国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伤寒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09月
3、刘亚光.《伤寒论》:国医论坛,1987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