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有人认为,少阳病实质上也是里热证,基本上是个实证。但是热邪没有阳明病那样亢盛,也没有肠胃实热结聚,正气虽然仍能抗邪,但已略有不足,不像阳明病中正气十分亢盛。少阳病的病程发展已经离开了太阳表证,而又不同于阳明里证,故有称之谓“半表半里证”,但并不等于说既有表证,又有里证。从八纲辨证来看应属于里热证。不过此时正气已略有不足,容易转变为三阴病。因此,少阳病在外感热病的传变中处于关键地位,所以古人称“少阳为枢”。从临床辨证角度看,少阳病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证情的个典型性,一是病程的曲折性。应加样察。
1、口苦、咽干
胆为足少阳之府,内藏胆汁,当邪入少阳,枢机不利,郁而化火,胆火上炎,灼伤津液则口苦、咽干。
2、目眩
肝开窍于目,肝胆相表里,另手少阳经脉止于目锐眦,足少阳经脉起于目锐毗,胆火循经上扰则目眩。
3、往来寒热
正邪分争,时有胜负,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故可见往来寒热,且本证是与太阳病发热恶寒,阳明病但热不寒的鉴别要点之一。
4、胸胁苦满
足少阳之脉,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犯少阳,经气不利,气机郁滞则胸胁苦满。
5、不欲饮食
肝胆属木,脾胃属土,正常生理情况下是相克的关系,当胆火内郁,木邪亢盛,便会乘犯脾土,使脾失运化,故见不欲饮食。
6、心烦
肝主谋虑,胆主决断,均与情志有关,所以邪郁少阳,气机不畅可见表情默默;胆火内郁,枢机不畅,上扰心神则见心烦。
7、耳聋、目赤
胆火犯胃,胃失和降则喜呕。足少阳经脉入耳中,少阳风火上扰,清窍壅滞,故耳聋,目赤。
8、腹中痛
当邪郁胸胁,尚未犯胃腑,故只见胸中烦而不呕,邪热伤律则口渴;肝胆气郁,横逆犯脾,脾伤气滞故腹中痛。
9、胁下痞硬
胁下痞硬较胸胁苦满为重,是为气机郁滞较甚之故,或为水饮蓄结所致。
10、小便不利
手少阳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邪入少阳,影响三焦水液的通调,饮停心下则心下悸,若水停下焦,膀胱气化失常则为小便不利,寒饮射肺,肺失宣降则咳,至于不渴、身有微热是里和而表证末解。
11、脉弦
邪入少阳,正气受伤邪热不甚,故舌淡红或舌尖红,苔白,脉弦为肝胆主脉,弦细说明少阳病正气已伤。
(二)少阳病证候与方药加减
“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代表方剂,可以在此方基础上针对不同少阳病证候进行加减,以便在临床上取得更佳的治疗效果。
“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1、胸中烦而不呕
在少阳证侯基础上兼见胸烦,是由于邪热郁于胸膈所致,不呕说明胃气尚未上逆,热聚则不得以甘补,不逆则不必用降逆之品,故去人参、半夏,加栝楼实以清热荡实宽胸。
2、腹中痛
特点是腹痛不硬,按之柔软,伴口苦,咽干,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证,故用原方去苦寒之黄芩,以免不利脾阳,加芍药以和络缓急止痛。
3、胁下痞硬
特点是以胸胁痞满为主,或兼有硬感,但硬而不甚,属气机郁滞较重而致,并伴有往来寒热,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证。治用原方去大枣以免甘壅气滞,加牡蛎以咸寒软坚散结。
4、心下悸
特点是心下胃皖部位悸动不安,伴有小便不利,同时应见有少阳证其他的一些症候,如口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治用原方去黄芩防苦寒凝结,加茯苓淡渗利水。
5、发热表证
特点是热势不高,口不渴,或有自汗、头痛等,同时伴有少阳证候,口苦、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治用原方去人参之壅补,加桂枝以解表邪。
6、咳嗽
特点是咯吐白痰,口苦,苔白,伴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等少阳症,治用原方去人参、大枣之甘壅助逆,加干姜之温以暖肺脾之寒,五味子之酸以敛肺止咳。
其他
2、程绍恩.《中医证侯诊断治疗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3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