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证指归_温证指归介绍|

xuanhujiaoyu

温证指归

《温证指归》为温病通论著作,四卷,清·周杓元著于嘉庆四年(1799年)。周氏认为杨栗山于温病证治荟萃前言,参河间双解为增损双解诸方,其于治温一法可谓百川汇于海,为总会众派之归宿,固名书为《温证指归》。

名称

温证指归

成书年代

归属类别

中医典籍

成书背景

周氏在《温证指归》中指出,轩岐以来无温疫之书,张长沙为治伤寒之祖,对于温证略载数条,至刘完素书出而温证始有所宗,宋以来温证治法多宗河间双解法。喻嘉言《尚论篇》亦颇多发明温病之理,而究非温证专书。吴又可著《温疫论》,戴北山复广其论。而杨栗山著《伤寒瘟疫条辨》,集诸说之大成,包罗万有,总会众流,为百川汇于海。周氏认为栗山先生学术“确乎为众派之归宿,吾于栗山一书,有观海之叹焉!”参以诸说,结合个人临证心得,著成《温证指归》一书。

作者简介

周杓元,名魁,以字行,又号澹然子。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人,江苏江宁人氏,与清初著名温病学家戴麟郊(北山先生)同乡,学术上颇受其影响。

内容简介

《温证指归》首卷论治温证之原,引述诸贤高论。卷二辨温证之治,详载证候变化兼瘟疫重症。卷三为汇选温证应用之方。集诸方150首,附方18首。卷四罗列温证治验之案。全书引述前贤精论,亦独抒己见。譬如主张温邪慎始最为重要,初起即应予升降、双解方药。周氏以为温病下不厌早,有首尾宜下辨。他推崇河间双解,并认为加减数味以治温病较原方尤觉大验,故将增损双解列为“温病主方”。又提出“治温当以保元为要”之论,指出“治温毒当与治痘毒同参”。周氏还从运气变迁角度正确看待历代前贤治验与论说,评价前人颇为中肯。

流传版本

《温证指归》现存《三三医书》本和《中国医学大成》本。

书评序言

自序

轩岐以来无温疫之书。张长沙为千古伤寒之祖,而温症略载数条而已,河间书出,而温症始有所宗。宋以来,温症《局方》概宗河间双解法,明喻嘉言从伤寒诸论,发长沙未发之旨,然《尚论篇》究非温症专书,吴又可始著《温疫论》,创邪在募原之说,洵乎元灯独得矣。我朝诸名家,各执一见以补偏救弊,究不外河间三焦立论,益以吴氏诸成法而已。吾乡戴麟郊先生复广其论,分汗吐等法为六门,及诸杂症。条分缕析,开后人无数法门。兹祖其意,略附以温疫所受之原及诸名家所论,与夫似温症而实非温症等法,汇为一册。非敢云指南之鉴,然其中一二心得之处,未必不可补前人所未逮而为青囊家之一助也。

二静居氏自序于药书草堂

章节目录

温证指归卷一

引录孙真人论温一则

温证正名论

温证汇海论

温证穷源论

羊毛疹辨

治温证当明气运方隅高下、人质强弱论

发明温热伤寒不同断断不可混治

治温毒当与治痘毒同参

治温当以保元为要

吴又可为治温证千古一人

温病有表证无表邪论

治温证当明五兼十夹

舌苔论

望色论

切脉论

治温当分老幼,不可弃其老为不治

温证失治致变,不咎误而咎药辨

治温证不急去邪,胶执养阴贻误论

治温证误投辛温香燥,重竭真阴论

温证下不厌早,有首尾宜下辨

治温邪首重凉下终或温补,及不宜妄下过下论

温证指归卷二

慎始

发热恶寒

不热

寒热往来似疟

头痛(附巅顶痛头目胀)

头重头眩

身体痛(附身重)

项背痠痛

腰痛腰痠

腿膝胫足痠痛

肩臂痠痛(附腕痛)

周身骨节痠痛

拘挛瘈瘲痉痓(附筋惕肉瞤)

诸汗

头面肿、耳旁肿

颈项胸红肿

周身红肿

发黄

发斑疹(附葡萄疫、玳瑁温、疙瘩、瓜瓤、捻颈、大头、软脚诸温)

烦躁

呕吐自利(附吐蛔哕呃)

唇燥裂 赤紫淡白

鼻孔干黑(附鼻掀扇)

舌苔强燥卷短痿

胸背胁肋腹痛(附胀满 附羊毛温)

羊毛温疹治法

腹满痛(附少腹满痛)

便脓血大便闭

诸小便频数、不利、黄赤、黑多、短少、遗尿

囊缩

多言 谵妄 善妄 (附呢喃郑声)

发狂

沉昏多睡(附不寐)

循衣 摸床 撮空

身冷

耳聋

口苦 口甘

齿燥

咽干咽痛

汗法

吐法

下法

和法

补法

四损四不足

三复

五兼十夹

风温

时毒

发肿

发颐

发疮 发痿

发蒸

索泽

急发证

缓发证

温邪坏证纪略

妇人

小儿

温证指归卷三 诸方

温证指归卷四 医案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