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书背景
吕田对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陈良佐《二分析义》深为推崇,学术上深受二者影响,遂摘录汇集二人著作,兼采吴又可、喻嘉言之说而成此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从陈良佐、杨栗山二人著作中摘录汇编而成,兼采吴又可、喻嘉言之说,所列方药精选《伤寒瘟疫条辨》中以升降散为首的治温诸方,并在升降散条下注明“一名二分散”“一名陪赈散”,以阐明陈、杨学术传承渊源。又如在“又补遗诸方”项下,补充收载陈良佐的代天靖疫饮子第二、三方及清心驱疫饮子第二、三方,并注明“《二分析义》中(代天靖疫饮子)本三方,《条辨》仅录其一,即清化汤是也”,清心驱疫饮子“原本此亦三方,《条辨》录其第一,即神解散是也”。吕氏虽“述而不作”,但于摘采之中仍显其鲜明的学术观点。如在“温病与伤寒六经症治不同辨”篇末,吕氏“进一言”道:“曾是《伤寒论》而犹不足信与!”一语点明寒温分立的见解。吕氏推崇杨栗山学术,而对陈良佐的著作更是给予高度评价,尝谓“吴又可《温疫论》出世,人咸奉为金科玉律矣,然尚泥于膜原之说。若逢初得即中阴阳毒,脉伏体厥,及一切暴症急症,乃疾雷不及掩耳,必待膜原然后议下,恐亦不可救药也……博采温病良方,莫如山阴陈三锡所著《二分析义》一书之简当详明。”吕氏对陈氏学术多加褒扬,亦为本书特点之一。
流传版本
《瘟疫条辨摘要》初刊于道光三年癸未(1823年),由山西曲沃裴念谟(子猷)捐梓。现存咸丰九年己未(1859年)洪贞谦、洪贞颐重刻本。本书另有题为《寒温条辨摘要》的版本,内容大致雷同,但有些微小区别,如在方剂之后附有歌诀,显系后世流传时不同刊刻者略为增删所致。
校注整理
书评序言
瘟疫条辨摘要引言
汉长沙太守张仲景《伤寒论》,为方书之祖,其治伤寒诸方于今为烈,惟于温病,仅有刺穴之法而世失其传。后人不明其义,凡遇春温、夏热、外感、内伤以及阴虚内热等证,执守成方,概以伤寒施治,张冠李戴,其贻误岂浅鲜哉。是以河间、东垣、丹溪继起,详为发明,有功天下后世良多。此薛立斋所以有“外感遵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症用丹溪”之通论也。惜于温病治法犹未发其奥妙。吴又可《温疫论》出世,人咸奉为金科玉律矣,然尚泥于膜原之说。若逢初得即中阴阳毒,脉伏体厥,及一切暴症急症,乃疾雷不及掩耳,必待离于膜原然后议下,恐亦不可救药也。且如三消饮中用草果羌葛等味温中发表,与亢阳之证颇不相宜。博采温病良方,莫如山阴陈三锡所著《二分晰义》一书之简当详明。自夏邑杨栗山著《伤寒温疫条辨》,妙会张仲景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之义,而又以后贤诸书神明而化裁之,为之条分缕晰,使寒温之辨朗若列眉,实发前人未发之覆,启千古不传之秘。医者倘即此而精研之,凡治温疫当无复有含冤者矣。但其书尚未广传,即豫省坊间亦无市本,虽于温疫盛行时举其说以告行医诸君子,又恐其少见多怪也。呜呼!斯人何辜,遭此疫疠而又为庸医所误,致有合家殒灭而莫之或悟者。窃心伤之,因以砚田余力出其三折一得之见,爰即陈杨二家言特为《摘要》一卷,略明大义,备载证脉,条列治法,虽不尽详言其所以然之故,而大要已具,使第依样葫芦,按症施治固未有不愈者也。若夫因应随机神明变化,则又存乎其人耳。录成,特书微意以序诸首。
嘉庆辛未新安吕田书于横山澹成轩
刻瘟疫条辨摘要序
忆自嘉庆甲戌,河南新安吕子浴轩馆余家,昕夕谈论,每言其从兄砚平先生学问人品为洛西冠,而兼邃于医,病多奇方,方多奇中。惜乎余未之见焉。丙子春,儿子骢忽遘疾,远近医者数十辈咸以为伤寒,投以汗和之剂而势益增,延数日几濒于危。正在仓皇无措,适先生之胞侄子模世兄缘事过沃,迂道问其从叔浴轩于馆,当即延入诊视,一见决为瘟病。所开之方迥异寻常治法,入口下咽症随药减,渐次获痊。因详与语,乃知其令叔著有《瘟疫条辨摘要》一书,屡为友人谋剡未果。凡所据以审症用药者实本诸此。余欲取而读之,仓猝弗可得。迄今数年,浴轩乃携以至,展诵数过,始知有陈杨二家书,而先生之博览精采,迥非肤见浅学可比。独念先生学问人品,足以医国医俗,上下均无所施而仅寄托于方书小道致足惜耳。适沉吟间,儿子骢忽从旁请曰:闻先生之于是道,盖不啻三折肱矣。此书尤发前人未发之覆,简明精当,辟千年之蓁芜,张暗室之明灯,有益于世不浅。未宜久秘中,顾捐资付剞劂广传当时,稗业是科者知瘟病另为一门,与伤寒治法迥然不侔。庶临症不至乖方,而其大有造于斯人也。正匪独先生之志也夫。余欣然从之而为之序。
诰封中议大夫候选郎中 前户部江南司主事
古沃愚弟裴念谟顿首拜书
时道光癸未九月二日也
章节目录
瘟病根源证治与伤寒不同辨
杂气说
瘟病与伤寒六经证治不同辨
瘟病证状五十条
大头六证
瘟病绪下证
续增分别瘟病证治八十五条
四损不可正治辨
瘟病与伤寒不同诊脉义
瘟病正治诸方
瘟病杂证诸方
又补遗诸方
附治诸瘟方
又附治小儿葡萄疫
又附治每年四时外感内伤经验良方
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