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入门_医学入门介绍|

xuanhujiaoyu

医学入门

《医学入门》,中医全书。8卷,卷首1卷。明李梴(健斋)撰。刊于万历三年(1575年)。此书以《医经小学》为蓝本。用歌赋形式为正文,以注文补充阐述。内容有医学略论、医家传略、经络、脏腑、诊法、针灸、本草、外感病、内伤病、内科杂病、妇人病、小儿病、外科病、各科用药及急救方等。其中“历代名医姓氏”载明以前名医215人。诊法重视脉诊与望诊,并强调问诊重要性。主张初学者必先学会问诊,列举了应询问事项55项。本草2卷,按药性的寒凉温热及其效用,把900余味药分为治风、治热、治湿、治燥、治寒、治疮、食治7门,药味分类明晰,简明实用。书中除引录各家学说外,并附己见。

名称

医学入门

成书年代

归属类别

中医典籍

成书背景

李梴编撰《医学入门》之动机,据该书“集例”所说,“因病陟医,苦无统要入门”,认为王叔和《脉经》、李东垣《药性》等书,虽内容甚好,但“各自成帙,有所不便”,《伤寒论》、《类证活人书》等虽内容甚佳,但“非幼读不能成诵”,而“《医经小学》法全辞略,真可以入门也,而《局方》又有所未备,且意太简古,学者亦难了悟”。于是闭户四年,“寓目古今方论,抢其要,括其词,发其隐,而类编之,分注之,令人可读而悟于心,临症应手而不苦于折肱”(《医学入门·引》)。

作者简介

李梴字健斋,南丰(今江西南丰)人。生卒年已不可详考,大约生活于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自幼好学,负奇才,轻名利,青年时期因病习医,博览历代医籍,精究各家医论,行医于江西、福建等地,疗效颇著,声望极高。晚年有感于医籍浩繁,散漫无统,初学者苦无门径可寻,于是收集医书数十种,“论其要,括其词,发其隐而类编之,分注之”,而编成是书,并于万历三年(1575年)刊行。

内容简介

全书共8卷,其中卷首1卷,正文7卷。卷首载集例、先天图、天地人物气候相应说及图、明堂仰伏脏腑图、释方、历代医学姓氏、原道统说、阴骘、保养、运气等。卷一记述经络、脏腑、诊法、针灸等;卷二叙述本草总论和各论;卷三阐述外感和内伤病机,对刘河间温暑、张仲景伤寒及李东垣内伤理论做了简要分析;卷四介绍朱丹溪杂病证治;卷五介绍妇人、小儿、外科疾病证治;卷六为内科杂病用药歌赋;卷七为妇儿外科用药歌赋、杂病妇人小儿外科总方、通用古方诗括,急救诸方、怪疾、治法及习医规格等。全书内容广博,分类详明,取材切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主要学术内容包括:
1、集明代以前医学之大成
本书在编著过程中,吸收了大量明代以前重要医学著作的内容。据本书卷首《集例》所载,该书除以刘纯《医经小学》等书作为蓝本外,还选取了数十种前代的医学著作,上自《素问》、《灵枢》、《难经》、《伤寒》、《金匮》、《脉经》,下迄唐、宋、金元、明代医家著作,如《大观本草》、《针灸铜人》、《伤寒六书》、《南阳活人书》、《妇人良方》、《仁斋直指》、《世医得效方》、《玉机微义》、《素问玄机原病式》、《脾胃论》、《丹溪心法》、《外科枢要》等。内容所涉,包括医学人物、天人相应、保养、运气、经络、脏腑、四诊、针灸、本草,外感温暑、伤寒及内伤、杂病证治,妇人、小儿、外科证治,内妇儿外各科方剂,治法及习医规格等,内容宏富,繁而有序,实集明代以前医学之大成。
2、以歌赋为主文的形式编写
李氏为了便于初学者记诵,书中主文采用歌赋的形式撰写,而以注文加以阐释说明,其歌赋与注文均根据前人的著作内容自行编写,不仅符合经典之旨,汇集历代各家学说,而且阐明了自己的见解。如卷二“本草总括”云:“天有阴阳彰六气,温凉寒热四时行;地有阴阳化五味,酸苦辛甘咸淡成。辛散酸收淡渗泄,咸软苦泻甘缓平;酸苦涌泄阴为味,辛甘发散气阳轻。轻清成象亲乎上,亲下重浊阴成形。清之清者发腠理,阳中阳味厚之至;清之浊者实四肢,阳中之阴薄气使。浊之浊者走五脏,阴中之阴乃厚味;浊之清者归六腑,阴中之阳薄味尔。……”正由于该书歌赋朗朗上口,易记易诵,注文阐释细致全面,易读易懂,故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医学门径书,受到国内外医家的重视和欢迎。
3、分类介绍医学人物
李氏认为,学医必须了解古代医家,故备采《医林史传》、《外传》及《原医图赞》之书,将明代以前215名著名医家进行了分类介绍。其中,上古圣贤13名,儒医41名,名医98名,世医26名,德医18名,仙禅道术19名。其论或多或少,均能示人以规范准绳,使初学者有所遵循。如论“朱震亨”云:“字彦修,学者尊之曰丹溪先生,元末婺之义乌人也。自幼好学,日记千言,稍长从乡先生治举业,后闻许文懿公得朱子四传之学,讲道八华山,复往拜焉。益闻道德性命之说,宏深密粹,遂为专门。一日文懿公谓曰:吾卧病久,非精于医者不能起,子聪明异常,肯游于医乎?公以母病脾,于医亦粗习,及闻懿公之言,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乃弃举业,一于医致力焉。有《丹溪心法》、《日用纂要》、《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论》等书传世。其论脏腑气化有六,而于湿热相火三气致病最多,有阴虚火动,有阴阳两虚、湿热自甚者,又当消息而用。谓李东垣论饮食劳倦,内伤脾胃,则胃中之阳不能升举,并及心肺之气陷入中焦,而用补中益气汤之剂治之,此亦前人之所无也。然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天,阳也;地,阴也。西北之人阳气易于降,东南之人阴火易于升,苟不知此,而徒守其法,则气之降者固可愈,而于其升者亦从而用之,吾恐反增其病。乃以张、刘、李三家之论去其短,又参之以《内经》而作《相火论》。……”又如论“王纶”云:“字汝言,号节斋,浙江慈溪人。弘治时,官至广东布政,因父病精医,著《名医杂著》,发丹溪所未发,后世甚尊信之。……又著《本草集要》,尽皆大行于世。”论述繁简得当,又多有所本。
4、分类汇集重要本草
李氏非常重视本草药性,认为“人知用药之为难,而不知识药之真伪为尤难;人知《素问》之难读,而不知本草之尤难读。有所受而历年多者,方可以言知药之性,知药之性则知病机矣,故曰本草为医之祖。”基于此,李氏乃收集历代医家本草,折衷于李东垣、朱丹溪、方广、王纶之论,“总法象于前,分五品于后”,将754种药物分为治风、治热、治湿、治燥、治寒、治疮、食治7门,对重要药物均参前人歌括加以改编,使其更加符合临床实际。如“黄芪”条云:“黄芪甘温性无毒,补益三焦呼羊肉,内托痈疽外敛汗,生津退热效尤速。”将其补气、固表、托疮、退热之功,尽皆涵盖于歌括之中。其他药物,亦多类此,可谓对药物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总结。
5、对河间仲景东垣丹溪学说进行纂要解说
李氏对刘河间温暑、张仲景伤寒、李东垣内伤、朱丹溪杂病学说大加赞赏,指出:“汉长沙太守张仲景者,揣本求源,探微颐隐,取其大小奇偶之制,定君臣佐使之法而作医方,表里虚实,真千载不传之秘,乃大贤亚圣之资,有继往开来之功也。……幸而守真刘子《指要论》、《原病式》二书既作,则《内经》之理,昭如日月之明;《直格》、《宣明论》二书既作,则长沙之法,约如枢机之要。……若东垣老人,明《素问》之理,宗仲景之法,作《济生拔粹》、《十书》以传于世,明脉取权衡规矩,用药体升降浮沉,是以有王道、霸道譬焉。至于丹溪朱氏,伤寒、内伤、杂病,无不精研,痰火奥义,犹其独得,宋太史濂谓其集医家之大成,诚哉是言也。”于是分别对其内容进行了纂要解说。特别是对张仲景的《伤寒论》,从六经正病、正伤寒、类伤寒、伤寒初证、伤寒杂证、传阳变阴、瘥危死证及妇人伤寒、伤寒用药赋、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方等方面进行了详述,有歌有解,十分详悉。对刘完素的温暑,除简要介绍了刘氏对《素问》病机十九条的阐发外,还介绍了轻、调、缓、淡、清、暑、湿、解、和、平、火、夺、寒、吐、补、甘、温、涩等十八剂的运用,指出“已上一十八剂,二十四方,四十四味药品,调治温暑初证、杂证、余证及杂病痰火、湿热,曲尽其妙,男妇俱同。”对李东垣的内伤,除介绍了李氏的内外伤辨外,重点介绍了他的脾胃虚实传变论,和治疗内伤饥饱劳倦的总方,如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等。对朱丹溪的杂病,李氏亦非常赞赏,先列杂病提纲,对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及内伤调理脾胃、气、血、痰、郁、积热、诸虚、沉寒痼冷等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分别对外感、内伤各类近80种病证进行详细论述,如论“寒类·咳嗽”云:“咳嗽须分痰与声,痰声俱有肺脾经;实者痰稠声且重,虚者声利痰亦清。外因四气随时令,内伤火郁劳食情;痰咳胸满水咳悸,瘀血碍气胀且腥;治分新久求其本,久甚还将脾肾宁。”指出:“新咳,有痰者,外感随时解散;无痰者,便是火热,只宜清之。久咳,有痰者,燥脾化痰;无痰者,清金降火。盖外感久则郁热,内伤久则火炎,俱宜开郁润燥。其又有七情气逆者,则以枳壳、香附顺气为先;停水宿食者,则以南星、槟榔分导为要……。”又云:“久咳,曾经利下及劳倦饥饱,以致肺胃寒而饮食少进者,只理脾而咳自止。然肾为气脏,咳嗽动引百骸,自觉从脐下逆奔而上者,乃肾虚气不归原,宜所服药中加补骨脂、五味子,或三味安肾丸。阴虚者,肾气丸;阳虚者,黑锡丹以镇之。”实开“肾不纳气”理论之滥觞。
6、重视妇人小儿外科疾病
李氏非常重视妇人、小儿、外科病证,认为它们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收集历代相关著作,如妇人以陈自明《妇人良方》为主,小儿以杨仁斋《直指小儿方论》为主,外科以薛己《外科枢要》为主,然后参酌诸家,结合己意,编以歌括,释以微义,撰著而成。在“妇人门”中,主要对经候、崩漏、带下、症瘕以及胎前、临产、产后诸病进行了论述,如“崩漏”云:“崩漏有虚亦有热,热则流通虚溜泄;虚多房劳挟火邪,热只饮食不调节。或因四气苦相侵,或为悲忧心痛切;势急须宜止且行,养胃安心还旧血。”对崩漏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及方药等进行了简明的介绍。在“小儿门”中,首先介绍了观形、察脉、五脏形症、乳子调护,然后对小儿病机、治法进行了分类阐述,指出:“大半胎毒,小半内伤乳食,十分之一外感风寒,大率属脾与肝。多因脾胃娇嫩,乳食伤精,精伤则生湿,湿生痰,痰生火,湿热结滞而然。且真水未旺,心火独炎,故肺金受制,肝常有余,脾肾不足。”将初生诸疾、撮口、噤口、脐风、胎惊夜啼、诸惊、痫痓、客忤、天钓、变蒸、龟胸龟背、五软五硬、丹毒等证列于胎毒类,将吐泻、五疳、诸积列于内伤乳食类,并将外感、诸热、痘、麻单列叙述,尤以痘证列述最详。在“外科”中,首列“痈疽总论”,然后分脑颈部、手部、胸腹部、背腰部、臀腿部、足膝部、遍身部等共80余种病证进行了论述。如“痈疽总论”云:“痈疽毒要气血胜,内外皆因湿热凝。纯阳焮赤溃敛易,纯阴色黯全不疼。半阴半阳肿痛慢,用药回阳乃可生。风则多痒气则痛,湿肿食则热寒增……”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痈疽的病因、病机和属性。其他各证,亦多如此,为临床治疗妇人、小儿、外科疾病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7、分别介绍各科常用方剂
李氏认为治病必用方剂,只有方剂掌握数量多而熟练,才能更好地为临床辨治服务。故除在卷二“本草”附有食治方127首、卷三“伤寒”列有“伤寒用药赋”256首、“汗吐下渗和解温补总方”48首、“内伤”列有“内伤饥饱劳倦总方”28首、卷五“小儿门”随证列有140首方剂外,还在卷六列有“杂病用药赋”,介绍治疗杂病的930余首常用方剂;在卷七列有“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介绍490余首常用方剂;并在“拾遗”中列有47首,在“杂病妇人小儿外科总方”中列有气、血、痰、郁类共10首,“通用古方诗括”中列有近250首,总计约有2300余首方剂。且主方后多有药物加减变化,以便使初学者能灵活运用,可见李氏的一片良苦用心。
8、强调治病求本
李氏特别强调治病求本,认为“本”即受病之源。他在“治法·求本论”中说:“将以施其疗病之法,当以穷其受病之源。盖疾疢不离阴阳二邪,风热火病属阳,湿燥寒病属阴。苟不求而治之,则阴阳邪气滋蔓而难制矣。”又在“杂治赋”中说:“阳虚火衰,甘温易于补益;阴虚水泛,苦寒难以滋荣。阴阳两虚,惟补其阳而阴自长;气血俱病,只调其气而血自宁。”又云:“有寿者,阳平阴秘;无病者,火降水升。抑又闻男子阳多乎阴,宜补阴以配阳;女子气滞于血,宜开血而行气。肥人气虚多痰,豁痰补气自古传;瘦人血虚有火,泻火滋阴为定议。少壮病浅兮,攻标何疑?老弱病深兮,固本乃是。”所云皆为至理,足为医家永记。

流传版本

现存明万历三年(1575)初刻本、清光绪十八年(1892)翰宝楼刻本、光绪二十四年(1898)翰文堂刻本、日本元和三年(1617年)刻本、民国二年(1912)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等版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书评序言

《医学入门》引
客有窥瓮牗而诮之曰:子值离索之失,而考诸《素问》、《玄语》,知本者欤?曰:本,身也;枝叶,子姓云仍也。欲枝繁实茂而不先培其本,智乎?身病多矣,遍百药而不竟痊,必所尝汤液而犹未达。其所以倏尔闭户四祀,寓目古今方论,论其要,括其词,发其隐而类编之,分注之,令人可读而悟于心,临证应手而不苦于折肱,沉潜之下,因以洞察纤疴,曲全生意于霜雪之余,正以祈三春之敷荣也。不然,以司马氏之《通鉴》,而犹自谓枉却精神,某曷人斯,而敢擅艺自成哉!客曰:然。第世人血脉同而受病异,或因禀受,或因染袭,知大黄可以导滞而不知其寒中,知附子可以补虚而不知其遗毒,子能一一救诸?曰:志也!未能。敢不瞑眩药诸身心,以立万世之本,而后谋诸仁人也。客曰:勖之。
万历乙亥仲春上丁日南丰李梴谨述

影响评价

《医学入门》受到国内外医家的高度重视和赞扬,日本曾掀起持续近百年的“《医学入门》热”,朝鲜许浚的《东医宝鉴》中则引用了本书的大量内容。《潜德录》评价其:“其论以不欺为本,养性为功,行仁为要,博极群书为究竟。”

章节目录

卷之首
集例
先天图
天地人物气候相应说
天地人物气候相应图
明堂仰伏脏腑图
释方
历代医学姓氏
原道统说
阴骘
保养
运气
卷之一
经络
脏腑
观形察色问症
诊脉
针灸
卷之二
本草引
本草总括
本草分类
卷之三
外感
内伤
卷之四
丹溪朱先生杂病纂要
卷之五
妇人门
小儿门
外科
卷之六
杂病用药赋
卷之七
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
拾遗
杂病妇人小儿外科总方
通用古方诗括
急救诸方
怪疾
治法
杂治赋
习医规格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