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太平轩医案_心太平轩医案介绍|

xuanhujiaoyu

心太平轩医案

《心太平轩医案》,医案著作,1卷。清代徐锦(淡安)撰于咸丰元年(1851)。本书以内科杂证为主,兼及外、妇、儿科,收病案150余例。书中所载验案不乏疑难重证,尤以温病治案为多,记有温疫、中风、黄疸、悬痈等证。案例记述详尽。徐氏精通伤寒、善治温病,并长于阐发病机。用药偏于寒凉,深得古法而酌时宜、善变通。

名称

心太平轩医案

成书年代

归属类别

中医典籍

成书背景

徐氏师从江南名医顾恭寿,博览群书,精研《内经》、《难经》、《伤寒》、《金匮》并金元四大家著作,同时广泛吸取与他同时代的以叶桂、薛雪、吴瑭等人为代表的温病学派的理论,结合自己五十年的临证经验而撰成本书。

作者简介

徐锦(?~1824)清代医学家。字奉直,一字炳南,号淡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学医于顾文烜,深得其传。善治温病,喜用寒凉。为医数十年,治疾多效。尝校刊《金匮翼》、《伤寒补亡论》等,辑《奇病录》三卷,著《千金方管见》、《心太平轩医案》等。

内容简介

1.审症求因,引经据典

审症求因,辨证论治,为医者临证必须把握的标尺,在《心太平轩医案》中最能体现。如治疗云间(今属上海市)陆孝廉噎膈案例,徐氏依据《素问·经脉别论》“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之旨意,究其病因为“胃失和降,气逆而上”。辨其“喉间呃呃作声”之症为“肺气失宣,胃中痰阻,气不下行”。而“嗳气欲厥,卧下痰鸣”是呃逆证深化,由呃转膈的表现。为“肺胃阴虚痰阻所致”。但病者“脉形软弱”,“不受辛香之剂”,故仿缪希雍噎膈膏意制方,以沙参、麦冬益肺胃之气,沙参、贝母、苏子、竹沥、蛤壳降气化痰,枇杷叶、甜梨汁、芦根汁、白蜜等润肺化痰。综观全方,有补益肺胃之气、降逆化痰之功,为后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治疗呃逆的范例。

2.一证一方,深有奥旨

《心太平轩医案》从开始的治疗“中风”案,到最后的治疗“悬痈”案,一证一方,皆有案语,深合古人有病有方之奥旨。如治松江孔郡尊头痛案例。头痛是以头部作痛为主的一种内科常见多发病症。案中以“头为之苦倾”为主症,仅仅只有五个字,便抓住了辨证的要点。头痛一证,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大类,徐氏诊脉,得其“心肝两部虚弦”之象,知其为内伤头痛。进而诊得“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知其病位在头,“头为元神之府,脑为精髓之海”,究“平时案牍劳神,匪伊朝夕”,致其精血不足,髓海空虚,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空失养。徐氏辨证核心,一则辨明病患之头痛系内伤头痛,非一日之事,二则辨明治疗头痛,亦非一日用事。处以八珍汤去芎、归、苓、草,加牡蛎、丹皮、神曲、绿豆衣,即以补剂补血,以生精髓,又以镇潜、活血止痛,正符合通则不痛之旨也。仅此头痛病案一例,即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3.侧重温热病,用药多偏凉

《心太平轩医案》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虽然可称全科著作,然仔细窥察,总以“善治温病,效仿丹溪”为宗,此与徐氏所处时代之地域环境、天时物候、学术背景密切相关。本书温病病案有45例之多,加上霍乱、泄泻、疟痢就更多了,占内科病案数的四分之三。考察徐氏用方,无论经方加减,时方化裁,或其临证自拟之方,其治法多见清热解毒、清热利湿,如葛根黄芩黄连汤、甘露消毒丹、凉膈散、六一散、王氏清暑益气汤、白虎汤、达原饮、犀角地黄汤等,累见不鲜。

4.案例宽泛,辨证确凿

徐氏不仅是治疗内科疑难杂症、温病、热病的高手,而且在涉猎其它科目的医事活动中,也颇有建树。以徐氏治疗闽省臬宪苏不育之案为例:“闽省臬宪苏至任,道经吴门,延诊案云:……案牍劳神,以致中年尚未毓麟”,徐氏查其脉,“左三部虚软,右寸关和平,尺部亦软”,究其原因“案牍劳神”而不能生精,论其病机“肝肾两亏”,查其“素体阳虚”,“右肾之元阳,尤属不足”。徐氏对此案的论述思路流畅,论据确凿,故拟用“温煦填补”法,先服棉花子丸,温煦肾气,阴中求阳,继之仿右归之意,用大队补肾生精之品填补元阳,配用柴胡、桃肉等疏肝气、补肝血,以收完功。徐氏还据其夫人“易于小产”的病候,采用调经种子丸调治,为“乾坤合造之意”。可见徐氏叙述病机、辨证施治,条分缕析,丝丝入扣,既尊前人从肝肾论治之旨,又不落前人窠臼,从郁着眼,另辟蹊径,堪为经典。

流传版本

现存清代黄寿南抄本及1912年刻本。

影响评价

世人称本书“不亚于《南阳活人书》者”。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