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正宗_外科正宗介绍|

xuanhujiaoyu

外科正宗

《外科正宗》,明朝·陈实功著,成书于1617年,全书共4卷。卷一总论外科疾患的病源、诊断与治疗;卷二至卷四分论外科各种常见疾病100余种。首论病因病理,次叙临床表现,继之详论治法,并附以典型病例,是一部明代最具代表性的外科学著作。作者陈实功为外科正宗派的代表人物,此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在外科学上的主张与贡献。陈氏内外治法并重,在内治上重视脾胃,常宗消、托、补三法。同时他又非常重视应用刀针等手术疗法,创造和记载了当时多种外科手术方法,如截肢、鼻息肉摘除、气管缝合、咽喉部异物剔除术,以及用枯痔散、枯痔钉、挂线法治疗痔漏等。书中对许多外科病证的认识颇具临床价值,如记载了多种肿瘤,其中颈部恶性肿瘤的记载,是现今已知最早的文献,还创立和荣散坚丸、阿魏化坚膏治疗,能较好地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时间,因此他称其为“缓命剂”。对乳癌的描述和预后判断,全面具体,切合实际。

名称

外科正宗

成书年代

归属类别

中医典籍

成书背景

中医外科学术,自宋代陈自明《外科精要》对疮疡作初步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后,发展至明代中期,精通外科的医家及著作增多,如汪机《外科理例》、薛己《外科枢要》等。二人着重于内科修养,以内消法为主的治疗思想,给陈氏以较大影响。陈氏针对当时外科不少依赖家传一技之长,摒弃内治,而“常治法多针刀、砒、硵、线坠等法,使患者受之苦楚,因循都不医治”的流弊,给予大胆纠偏,提出“内外并重”“泄毒外出为第一要”的新思想,结合自己丰富的外科临证经验,著成《外科正宗》一书,成为中医外科史上第一大学派“正宗派”的创始人。

作者简介

陈实功,字毓仁,号若虚。明代崇川(又名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人。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卒于明崇祯九年(1555~1636),享年82岁。陈氏幼年体弱多病,后肆力于医。因究心《素问》、《难经》、《青囊》诸书,尤擅外科,治病辨证精细,用药切当,巧施刀圭,屡试辄效,大江南北赖以全活者无数,成为明代著名外科医家。

内容简介

1、《外科正宗》原刊为四卷,每卷为一门,每门下设症,各症独立成篇,每症先述病因病机,次明诊断预后,再言治法方药,方之下括以四言歌诀、主治证候、修制方法。全书共收录120余种常见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证候和治法,载方407首,体例完备,条理清晰,图文并茂,切合临证实用。《外科正宗》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富有创新性和启发性,具有鲜明的学术特点。
2、创新外治方法,排毒外出第一
陈实功在外科疾病手术、药物外治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陈氏认为通过施行外治之法,使脓、恶血、腐肉得以去除,是宣泄毒气、减轻损害、防止邪气内伤正气的重要手段。主张使用腐蚀之药、药线、刀针、利剪等清除顽肉死肌,疏通脓管,促使毒邪排出体外。陈实功非常善于运用腐蚀药品。如疔疮走黄恶症用“立马回疔丹”插入疔疮溃口,即可追出脓血疔根。瘿瘤初起用“枯瘤方”敷之,其瘤自然枯落,并配合敛口药获愈。瘰疬、疔疮、发背、脑疽、痔疮等病用“三品一条枪”插入疮孔内,可使疔头、腐肉、管壁诸物自然排出。陈氏对腐蚀药的炼制使用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后世运用腐蚀药影响很大,现代中医外科常用的化腐药大多是从陈氏使用的腐蚀药基础上精制而成。陈实功在外治方面尤精于手术疗法,他在自序中说:“余少日即研精此业,内主以活人心,而外悉诸刀圭之法。”临床上他擅长刀针手术治疗痈疽、疔疮、瘰疬、脱疽、痔瘘、肿瘤等症,这体现了他“排毒外出第一”的学术观点和“开户逐贼”的治疗宗旨。陈氏还进一步完善了传统针刺排脓法,对于疮肿已在十日之上,当化脓而不化脓,当溃而不溃,疮形坚硬,平坦漫肿,消托无效,正气不足,疮根深固,毒气难出者,主张在辨清证候的基础上,积极使用针刺排脓。通过针刺发泄,使毒气外出。
陈实功临证常综合运用多种外治方法,因症而施,绝不拘泥刻板。如他治疗发背脓毒不得外发、烦燥、毒邪可能内攻者,先用铍针法在疮顶一寸内品字放开三小孔,深约寸许,后以煮热药筒对疮上吸住,拔出脓血。陈氏还把开泄放毒与腐蚀药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提高临床疗效,防止出现变症。
此外,陈氏在外科方面还有截肢术、气管缝合术、挂线治痔疮术、火针术、铜丝套摘鼻息肉术等。其中许多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至今仍为现代临床外科所采用。
3、外症源于内伤,治疗谨遵三法
陈实功的外科学术成就,还在于他对外科疾病病因病机和内治重要性的深刻认识。陈氏认为外科疾病的发生,源于内伤七情、外感六淫、饮食失调、起居失宜伤及五脏,“五脏不和则六腑不通”,“九窍疲癃”,“留结为痈”。认为外科疾病“以痈疽言之为外科,以气血言之即内伤者”,治疗上,“痈疽虽属外科,用药即同内伤”,“以疮形言之,曰外科;治以气血言之即内伤”,因此“外科不可不兼明内科”。强调在治疗外科疾病时应内治与外治有机结合。
在内治方面,陈氏把痈疽分为阴阳两大类,按表里虚实寒热分治。根据邪正消长变化,遵从消、托、补三法。如其以消法治疗肿疡初起,毒气已聚,未成脓腐,邪正俱盛,表里俱实之证。若为疮疡初起,“身体发热,无汗恶寒”,邪毒在表之证,治以汗法,用荆防败毒散,使毒邪随汗而解。若为脉大身热,便燥口干之里实证,以四顺清凉饮或内疏黄连汤攻里泻毒。表里俱实者以防风通圣散发表攻里,以消疮毒。对于寒气乘虚入里,结聚经络骨肉,陈氏主张用温通经络、发汗散寒之法,治以五积散、万灵丹等。
陈氏临证强调治法对症,组方灵活,主张“药难执方,治在活法,贵在审详,不可偏执用其方。”用方施法一定要“在人之强弱,识病之内外,究病之浅深,察时之顺逆……因其病而用其方”。
4、重视脾胃功能,贯穿因机证治
陈实功非常重视外科疾病与脾胃功能的关系。他鲜明地提出“益疮全赖脾土,调理必须端详”的观点,认为患者的脾胃气血盛衰与外科疾患的治疗、预后、转归有着密切的关系,把重视脾胃的观点贯穿于各类外科病证的因机证治之中,对后世医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直接影响患者正气盛衰,疮疡的治疗和转归,主张“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疮疡治疗过程中“首尾俱不可伤元气,脾胃尤为重要”,脾胃强则气血壮,脾胃弱则气血弱。临证一定要辨清脾胃虚实,斟酌立法组方。特别在酿脓期“忌用内消攻伐之药,以伤脾气”,防止导致“脓反难成”、“不能溃敛”的后果。陈氏在疾病调护方面,注意饮食的辅助作用,反对无依据的忌口,主张除“生冷伤脾,硬物难化,肥腻滑肠”者外,“但所喜者便可与之接补脾胃。”并创制和应用八仙糕、参术膏等食疗方。陈实功重视脾胃的思想及其临床实践具有很高的指导价值,充分体现了脾胃观在外科疾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5、论病立足整体,审证明辨阴阳
陈实功在医学理论方面突出强调了整体观念。病因方面,他认为外科疾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与“七情干脏腑”、“六淫伤气血”和饮食起居失宜有关,这些致病因素影响脏腑气机,五脏不和,六腑不通,自内外发,留结为痈。他说“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凡发痈疽者,未有不先伤五脏而后发之”,外科疾病是在致病因素影响气血、脏腑功能的基础上而发病的,脏腑气血的虚实直接影响外科疾病的病性、病位和预后。外科疾病的症状反映体内脏腑、气血、阴阳的病理变化,临证应当全面收集四诊信息,辨清整体功能状况,才能为治疗奠定坚实的基础。他坚决反对只辨外症、不明病机、妄施医药的行为。因此,他在实践中辨证以八纲为基础,综合运用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病因辨证,抓住“阴阳虚实之委”,总结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辨证要点。在每个专篇中,先在总论部分讨论该病的病因、病机、证型、临床特征表现和预后。其次,专设“看法”一节详细列出该病不同阶段的特征表现和预后,论述十分细致。

流传版本

本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多次重刻、重订、批校。现存各种版本近百种,根据其内容、卷次和渊源可分为三大传本系统。
四卷本传本系统。主要有:明万历四十五年原刊本、明崇祯四年刻本、清康熙三十八年刻本、日本宝永三年刻本、清乾隆二年刻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铅印本等。
十二卷传本系统。该传本系统经清代张鹜翼重订,改为十二卷本。现存主要版本有:清乾隆五十年刻本、清乾隆五十一年刻本、清嘉庆十一年敬文堂刻本、清道光元年武林三德堂刻本等。
徐批十二卷传本系统。该传本系统是在清代医家徐大椿批校、刊行后逐渐形成的传本系统,此传本系统的现存版本最多,主要有清咸丰十年海宁许氏重订刻本、清同治十三年维扬大德堂刻本、清光绪十四年校经山房石印本、清扫叶山房刻本等。
在上述传本系统中,四卷本传本系统和徐批十二卷本传本系统的学术影响和学术价值较高。

书评序言

自序
历下李沧溟先生尝谓∶医之别内外也,治外较难于治内何者?内之症或不及其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此而不得其方,肤俞之疾亦膏肓之莫救矣。乃今古治外者岂少良法神术哉!或缘禁忌而秘于传,或又蹈袭久而传之讹,即无所讹,而其法术未该其全,百千万症,局于数方,以之疗常症,且不免束手,设以异症当之,则病者其何冀焉。余少日即研精此业,内主以活人心,而外悉诸刀圭之法,历四十余年,心习方,目习症,或常或异,辄应手而愈。虽徼及岐黄之灵,肉骨而生死,不无小补于人间,自叩之灵台,则其思虑垂竭矣。既念余不过方技中一人耳,此业终吾之身,施亦有限,人之好善,谁不如我,可不一广其传,而仅韬之肘后乎?于是贾其余力,合外科诸症,分门逐类,统以论,系以歌,淆以法,则微至疥癣,亦所不遗。而论之下从以注,见阴阳虚实之元委也;方之下括以四语,见君臣佐使之调停也;图形之后,又缀以疮名十律,见病不可猜、药石之不可乱投也。他若针灸、若炮炼、若五戒十要、造孽报病之说,不啻详哉其言之也,余心其益 矣。集既成,付之梓,名曰∶《外科正宗》。既而揽镜自照,须鬓已白,历下所云治外较难于治内,庶几识余之苦心哉。里中顾比部诸君似亦嘉余之有裨于世,各褒以言,而弁其端。余则惶悚逊谢曰∶韩伯休名根未 耶?第诸君且褒余,余敢不益广诸君意,谨唯命,而以是公之养生家前。
万历丁巳之秋,七月既望,东海陈实功谨识。

影响评价

《外科正宗》在全面继承明代以前中医外科学理论与临床成就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陈氏长期临床经验和理论认识,对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治法方药体系加以完善和提高,丰富和充实了中医外科学理论、方法和临床经验,为中医外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外科医家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其外科疾病诊治体系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实用价值,是学习中医外科学的必读之书。后世对本书评价甚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列证最详,论治最精”。清代医家徐大椿评价本书“此书所载诸方,大段已具。又能细载病名,各附治法,条理清晰。所以凡有学外科问余当读何书,则要令其先学此书,以为入门之地。”

章节目录

卷之一痈疽门
痈疽原委论第一
痈疽治法总论第二
痈疽阳症歌第三
痈疽阴症歌第四
痈疽半阴半阳症歌第五
痈疽五善歌第六
痈疽七恶歌第七
治病则例歌第八
痈疽灸法并禁灸疮穴第九
论病生死法第十
察形色顺逆第十一
病有三因受病主治不同论第十二
调理须知第十三
杂忌须知第十四
痈疽图形第十五
卷之二上部疽毒门
脑疽论第十六
疔疮论第十七
脱疽论第十八
瘰论第十九
鬓疽论第二十
咽喉论第二十一
时毒论第二十二
瘿瘤论第二十三
肺痈论第二十四
卷之三下部痈毒门
流注论第二十五
乳痈论第二十六(附∶乳岩)
附骨疽第二十七
肠痈论第二十八
脏毒论第二十九
痔疮论第三十
下疳论第三十一
鱼口便毒论第三十二
囊痈论第三十三
悬痈论第三十四
臀痈论第三十五
杨梅疮论第三十六
结毒论第三十七
多骨疽论第三十八
卷之四杂疮毒门
阴疮论第三十九
伤寒发颐第四十
痼发第四十一
瘭疽第四十二
小腹痈第四十三
鹳口疽第四十四
龙泉疽虎须毒第四十五
石榴疽第四十六
穿踝疽第四十七
大麻风第四十八
翻花疮第四十九
腋痈第五十
胁痈第五十一
鼻痔第五十二
骨槽风第五十三
紫白癜风第五十四
齿病第五十五
脑漏第五十六
破伤风第五十七
跌扑第五十八
金疮第五十九
杖疮第六十
汤泼火烧第六十一
甲疽第六十二
茧唇第六十三
痞癖第六十四
天蛇毒第六十五
兴痛第六十六
合谷毒第六十七
鼻出血第六十八
牙缝出血第六十九
血箭血痣第七十
鹅掌风第七十一
肾囊风第七十二
疥疮论第七十三
疮论第七十四
血风疮第七十五
顽癣第七十六
脓窠疮第七十七
冻风第七十八
火丹第七十九
天泡第八十
肺风粉刺酒鼻第八十一
雀斑第八十二
油风第八十三
白屑风第八十四
耳病第八十五
漆疮第八十六
竹木刺第八十七
痤痱疮第八十八
痄腮第八十九
痰包第九十
癞风第九十一
湿肿第九十二
咬伤第九十三
疯犬伤第九十四
女人面生黧黑斑第九十五
钮扣风第九十六
枯筋箭第九十七
妇人脚丫作痒第九十八
手足皴裂第九十九
眼丹第一百
黑子第一百一
眼胞菌毒第一百二
体气第一百三
白秃疮第一百四
奶癣第一百五
拱兴第一百六
小儿遗毒烂斑第一百七
蝼蛄串第一百八
小儿痘风疮第一百九
小儿赤游丹第一百十
走马疳第一百十一
重舌第一百十二
胎瘤第一百十三
鹅口疮第一百十四
痘痈第一百十五
痘疔第一百十六
黄水疮第一百十七
大人口破第一百十八
臭田螺第一百十九
牛程蹇第一百二十
僵螂蛀第一百二十一
田螺泡第一百二十二
皴痛第一百二十三
阴虱第一百二十四
葡萄疫第一百二十五
百虫入耳第一百二十六
恶虫叮咬第一百二十七
人面疮第一百二十八
误吞针铁骨哽咽喉第一百二十九
中砒毒第一百三十
落下颏拿法第一百三十一
救自刎断喉法第一百三十二
阴毒第一百三十三
失荣症第一百三十四
试知百病死生法第一百三十五
仙方活命饮今古不同论第一百三十七
拾遗症第一百三十八
唇风第一百三十九
绷缚背疮第一百四十
痈疽内肉不合法第一百四十一
炼玄明粉法第一百四十二
炼金顶砒法第一百四十四
炼消石法第一百四十五
取蟾酥法第一百四十六
制附子法第一百四十七
升白灵药法第一百四十八
制寒食面法第一百四十九
制炒诸药第一百五十三
开割披针喉针形第一百五十六
补遗方一百五十七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