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针灸治疗学_科学针灸治疗学介绍|

xuanhujiaoyu

科学针灸治疗学

《科学针灸治疗学》,民国时期曾天治著,分上中下3卷。上卷为总论,包括自序、例言、针灸治疗成功之路、针灸治疗经验谈、针灸治疗与中西医术的比较研究和针灸治疗原理总论文章4篇;重点选取了常用而有效的经穴162个、奇穴18个,是为经穴学。其后有针术总讲、灸治总讲、疾病论和诊断大要,属针灸技术操作部分和疾病诊断基础。中下卷为各论,以西医消化、神经、呼吸、循环、运动、内分泌、泌尿、生殖8大系统划分疾病的门类;辅以妇、产、儿、外、花柳、皮肤、传染病等科划分,又列维生素缺乏病、新陈代谢病两篇;因口、鼻已列入消化、呼吸两系统,故五官中再列眼疾患、耳疾患两篇,共19类141种疾病。每病解剖、生理、病理等悉取西说,详列穴位手法,并附上医案。卷下另附曾氏治疗其他疾病的简要报告,以及特效灸法、救急法和按部取穴法等文章。

名称

科学针灸治疗学

成书年代

民国

归属类别

中医典籍

成书背景

《科学针灸治疗学》原为曾氏在香港主办科学针灸医学院时的讲义。

作者简介

曾天治(1902~1948),广东五华人,民国时期岭南针灸医家。少时毕业于教会主办的乐育中学,后入读李明朗神道学校肄业。后任外国人教师、小学教员、日报编辑、教会干事,主编教会月报周刊长达六七年,继而任教于佛山华英女子中学。期间长子、次子、母亲先后染病不治去世,自己多年痔患不愈。困厄如此,曾天治自谓:“感疾病重重压迫……又以现代医药如此低能,治疗如此缓慢,常欲研究超常的疗法,快捷的医术,以拯救众生,挽救垂危”。适逢友人介绍针灸疗法,闻江阴名医承淡安先生举办中国针灸学研究社,遂辞去教员一职,远赴江浙,受业于著名针灸大家承淡安、张俊义、缪召予等,并于1933年加入无锡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同年年底曾氏学成归穗,开始自己针灸治病之路,屡起沉疴,声闻粤港。当时岭南针灸人才稀缺,针灸一科未受重视,师资尤其缺乏。曾天治原是教师出身,对教学驾轻就熟,先后被聘为广东光汉中医学校、汉兴国医学校针灸科教员,光汉中医院针灸科医生。曾氏先是在广州万福路开设法天针灸治疗所,其后又在康泰路设立科学针灸治疗讲习所教授针灸医术。民国时期虽医刊林立,但一般报刊对针灸的报道较少。1934年起,曾氏为国内中医杂志撰写文章,分别发表于《针灸杂志》、《复兴中医》、《医药评论》、《明日医药》、《光华医药》、《国医公报》、《诊疗医报》、《广东医药旬刊》、《北平医刊》等杂志,由于从事过编辑工作,文笔流畅,故其文章颇受瞩目。
1938年广州沦陷,曾氏遂移居香港,在香港大道中开诊,创办科学针灸医学院授徒,为香港培养了大批学员。居港期间,曾氏与同是承门弟子的卢觉愚多有交流,集资创办基督教日报《大光日报》,并在副刊上每月撰文两期“针灸医刊”,宣扬针灸医术。1941年香港沦陷后,曾氏由龙川老隆辗转桂林、贵阳、昆明,而转入重庆。在重庆一边行医济世,一边授徒传道。
抗战胜利后,曾氏移居上海,1947年再迁往苏州。是年夏季曾举办针灸暑期讲习班,以《科学针灸治疗学》为教材,闻风前来听课者济济有众。其时杨医亚、马继兴等人在北平设办中国针灸研究所,出版《中国针灸学》季刊,聘曾氏为编辑委员。1948年春天,曾氏突患肺炎兼有积水,在苏州寓所不治去世,享年46岁。
曾氏在其针灸生涯中,精勤不辍,临证济世活人,设帐授徒,弘扬针术。在粤港两地行医教学,屡起沉疴,门生弟子众多;著书立说,倡科学针灸,十年间,计编著有《针灸治疗实验录》、《曾天治针灸治验百零八种》、《实用针灸医学》、《针灸学》、《针灸医学大纲》和《科学针灸治疗学》等书。尤其《科学针灸治疗学》一书,成书于曾氏学术思想成熟时期,“以科学为经,以经验为纬”,参西说而取中用,临证重辨病,选穴分主次,简化纷繁复杂手法,务求治必有验,既宜于教学,又贴近临床,故是书在民国时期众多针灸书籍中,得诸学员及中西医学者称赞;1949年后,仍为不少习针灸者所喜爱。曾天治是澄江针灸学派在岭南地区的主要传播者,其又以师出承门为荣。

内容简介

《科学针灸治疗学》既是曾氏教学时的教材,也是其10年间长期临床的经验总结。对针灸理、法、方、穴、术的认识和思考,均建立在自己的临床基础上,对针灸施行每个步骤细节考虑得极其细致,用必效验。主要学术观点包括:

一、针灸成功须三明

明辨病。曾氏认为欲先治病,辨病为先。学医者须研究解剖,明其病灶,熟习生理病理,学会诊断疾病和鉴别诊断,临证方可准确辨病识症,不致误人性命。并认为旧式针灸书,多只列出症候一二,写出应用经穴而已,对于此基础学问,多忽略之,使得后学无所适从。曾氏系统研究西医书籍后认为,西医分科分系,条分缕析,说理明了,医者容易明白,对患者的解释亦可取得病家信任,以坚持治疗。

明经穴。经穴者,针灸之处所也,犹如中药之于方脉。取穴正确,选穴得当,是针灸治疗疾病取效的基础。曾氏认为,经穴位置正确与否,标准有四:一是经穴多在骨之上下旁侧,或两骨相接之关节部,凹陷中,甚少在骨之上,脉管之中,全无在大筋之上;二是大部分经穴以押手试之,病者必觉酸麻;三是在针入经穴正确,必觉酸麻如触电般,通上达下;四是取穴正确,其效立见,或慢慢见,倘针后全无感应者,则所取之经穴或有误也。明此者,学者遵循可以收治效也。

明针术。清·李守先言:“针灸之难,不在穴耳,在手法耳”。曾氏重视针刺手法研究,认为针术能收效,全在医者之针,针对患者经穴内之神经,其刺击力又恰到好处,无太过与不及,能使患者之神经起反应,达到兴奋、制止、诱导等作用,则能收全效。

二、编纂经穴,去芜存菁

曾氏在长期临床中发现,经穴虽有三百多,实际常用者并不多,故对临床常用穴位加以整理,仅一百余个。为免一隅之说,又与时人治验常用穴相参,发现相差不大,于是在编纂经穴学时,乃去芜存菁,取经穴162个,奇穴18个,存其所用。

常用经穴,按位置、解剖、主治、疗法共4项编写。由于曾氏尤重解剖,故穴位解剖一项,甚为详细。如合谷解剖位置“在第一掌骨第二掌骨之间中央部,长伸拇指筋与总指伸筋之腱膜间,循桡骨动脉,分布桡神经”,使习医者,解剖明则经穴明。据笔者对比,曾氏书中穴位“解剖”内容基本录自《高等针灸学讲义》经穴解剖内容。主治一项,以中西病名并用。曾氏在每穴下不厌其详地指出各穴最佳取穴体位,施术后各穴应具有的反应,或局部酸麻,或传导至某病灶,使初学者取穴,有案可参。

三、精简手法,注重实用

曾氏认为传统补泻手法,玄妙不可领会,加之以往学习针灸,多于师徒间私相授受,外人难窥一见。曾氏把针刺效果,归纳为兴奋、制止、诱导3种作用。对针刺手法,注重其实用性和可行性,参《高等针灸学讲义》,结合自己临证经验,取单刺、旋捻、雀啄、皮针、置针、细振和乱刺7种,认为上述7种技术,足以发挥针之刺击力,达到兴奋、制止、诱导3种目的。强调刺针入穴,必得酸麻感为度。

曾氏结合自己经验,一方面将初学者常遇问题一一加以详述,如针之大小、针之选择、针之保存、针之长短等;另一方面,又着眼临床实际,对押手使用、运针不痛法、针在穴内之久暂、针刺之深浅、刺激力之强弱等给予指导性解答,或取他人之说,或述己之验,以助研习者按照施行,即可取效。

四、重视灸法,针灸并施

受承淡安倡导灸法影响,曾氏在临证中亦重视灸法运用。在总论中单设一章“灸治总讲”论述灸法和自己体会。曾氏认为艾绒质量优劣,对治效影响甚大,以端午前采集,闻之芳香,白净无茎者为上。对灸法应用,则以隔姜灸和直接灸最为常用,普通病症,以箸头大艾灶隔姜灸则可获效;救急重症,则以米粒大艾炷直接灸功力最宏。艾炷大小、壮数少等,须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等决定,不可同一。

对临床一些疾病,曾氏很多时候针灸并施,常获良效。如治慢性肥厚性鼻炎,先针合谷、风池,其后隔姜灸通天、上星两穴,如患者不感疲倦,再刺迎香穴;次日依法施治,若疾患顽固者则风池风门亦灸治。又如治疗胃下垂,以雀啄术针内关、足三里,继针中脘、建里、天枢,针后上三穴加灸,务使灸感强烈,血行旺盛而收缩腹肌。曾氏针灸并用,施术有序,故常能起沉疴,除痼疾。

流传版本

《科学针灸治疗学》初版1940年于香港出版。香港沦陷后曾氏避战火于重庆,将其增订再版,是为重庆版,出版于1944年。1986年台湾据重庆版影印出版了此书。

影响评价

《科学针灸治疗学》出版后广为流传,备受学者好评。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