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校注_针灸甲乙经校注介绍|

xuanhujiaoyu

针灸甲乙经校注

《针灸甲乙经校注》,张灿玾、徐国仟主编。199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初版。本书以《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明五车楼刻本为底本进行校注,内容包括提要、原文、校勘、注释、按语等。

名称

针灸甲乙经校注

成书年代

当代

归属类别

中医典籍

成书背景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影响甚大,历代医家视为经典,整理研究者不乏其人,特别是近代曾有多种整理本问世,然而这些大多为一家之言。本书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下进行的科研项目之一,经过全国专家论证,作者历经十年之久,在原有整理本的基础上,广开思路,深入探讨,采古今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见解,撰成本书。

作者简介

张灿玾,字昭华,男,1928年7月出生,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1943年从祖父与父亲学医,1948年始独立应诊,1955年在本县崂山区联合诊所任所长,1956年调本区卫生所任中医师,1958年在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及南京中医学院教学研究班学习。1959年结业后调山东中医学院(今山东中医药大学)工作。曾任系主任、教务处副处长、院长等职。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委员及文献分会常委与仲景学说专委会顾问、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理事、山东省科协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红十字会理事等职。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齐鲁京剧爱好者协会会员。

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已六十余年。对内外妇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在山东中医学院任教期间,担任过多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并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自八十年代始,复承担部级古籍整理研究任务,并从事中医文献研究工作。1983年被卫生部指定为华北山东片古籍整理学术牵头人及评审组组长。曾撰《常用中医古籍校勘注记及训诂注记书写要求》及《中医古籍点校体例、抄写规格和标点注意事项》等文,均被卫生部中医司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刊载于《中医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对古籍整理工作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部级重点整理研究课题《甲乙经》校注的主编人。任院长期间,在指导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中医文献整理研究、教材编写等方面,均有新的进展,并取得了重大成就。在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试述标本学说的精神实质》一文,曾获山东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优秀论文奖,《遗精方治遗精梦泄》一文,被收入《中国特色医疗新技术》一书,并被该书专家评委会评为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中医文献整理研究之我见》一文,被收入《中华之光——全国优秀学术成果》一书中。参加国内及国际性学术研讨会5次,论文均在大会宣读。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主编中医文献专业教材3种,参编著作20余种,校注与校点中医古籍10余部,其中《针灸甲乙经校释》、《素问校释》,于1989年分别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针灸甲乙经校注》,于1997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另有《素问语释》及校点《素问吴注》、《松峰说疫》、《经穴解》,获省厅局级奖。自撰百余万字《中医古籍文献学》专著1部,获山东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出版专著《黄帝内经文献研究》,2009年又有自撰60余万字专著《张灿玾医论医案纂要》问世。自2001年至2003年,曾3次应邀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之“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讲课,提供论文6篇,均收入第二、第三及第五集《碥石集》中。1988年及1995年两次被山东省委与省政府评选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12月,被山东中医药大学聘为终身教授。2003年9月,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中华中医药学会成就奖”及终身理事。2003年12月,山东省人事厅与卫生厅授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名老中医药专家”及“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称号,2006年6月,中共山东省委授予“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9年5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徐国仟(1921-1995),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海云寺徐家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全国著名中医学家。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原文、校勘、注释、按语四部分。收选文献丰富翔实,校勘精审,注释明晰,按语精当,体现了古今研究成果。《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和影响非常大,被中医界视为必读经典之作。全书文献丰富,资料翔实,反映了现代中医文献理论研究成果。

流传版本

本书1996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初版。2013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再版,收入《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影响评价

本书训诂解难,校勘严谨,探微索奥,注释精当,所述按语,彰显大家功底,是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

章节目录

卷之一

精神五藏第一

五藏变腧第二

五藏六府阴阳表裹第三

五藏五官第四

五藏大小六府应候第五

十二原第六

十二经水第七

四海第八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日分漏刻第九

营气第十

营卫三焦第十一

阴阳清溺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

津液五别第十三

奇邪血络第十四

五色第十五

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

卷之二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下

奇经八脉第二

脉度第三

十二经标本第四

经脉根结第五

经筋第六

骨度肠度肠胃所受第七

卷之三

头直鼻中发际傍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

头直鼻中人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

头直侠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几十穴第三

头直目上人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头自发际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行至脊骶凡十一穴第七

背自第一椎两傍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

背自第二椎两傍侠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两傍侠脊凡二十六穴第九

面凡三十九穴第十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胸自输府侠任脉两傍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胸自气户侠输府两傍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几十二穴第十六

胸自云门侠气户两傍各二寸下行至食宝凡十二穴第十七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

腹自幽门侠巨阙两傍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第二十

腹自不容侠幽门两傍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一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侠不容两傍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

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腹自章门下行至居茆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

手太阳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

足少阴及股并阴□四穴阴维二穴凡二十穴第三十二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二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

足太阳及股并阳□六穴凡三十六穴第三十五

卷之四

经脉第一上

经脉第一中

经脉第一下

病形脉诊第二上

病形脉诊第二下

三部九候第三

卷之五

针灸禁忌第一上

针灸禁忌第一下

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

缪刺第三

针道第四

针道终始第五

针道自然逆顺第六

针道外揣纵舍第七

卷之六

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

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论第二

五藏六府虚实大论第三

阴阳清浊顺治逆乱大论第四

四时贼风邪气大论第五

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第六

阴阳大论第七

正邪袭内生梦大论第八

五味所宜五藏生病大论第九

五藏传病大论第十

寿夭形诊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论第十一

形气盛衰大论第十二

卷之七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上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下

足阳明脉病发热狂走第二

阴衰发热厥阳衰发寒厥第三

太阳中风感於寒湿发痉第四

阴阳相移发三疟第五

卷之八

五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

五藏传病发寒热第一下

经络受病人肠胃五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贲肫第二

五藏六府胀第三

水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第四

肾风发风水面胕肿第五

卷之九

大寒内薄骨髓阳逆发头痛第一

寒气客於五藏六府发卒心痛胸痹心疝三虫第二

邪在肺五藏六府受病发欬逆上气第三

肝受病及卫气留积发胸脇满痛第四

邪在心胆及诸藏府发悲恐太息口苦不乐及惊第五

脾受病发四肢不用第六

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肠中鸣短气第七

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

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不得小便第九

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便第十

足厥阴脉动喜怒不时发□疝遣溺癃第十一

足太阳脉动发下部痔脱肛第十二

卷之十

阴受病发痹第一上

阴受病发痹第一下

阳受病发风第二上

阳受病发风第二下

八虚受病发拘挛第三

热在五藏发痿第四

手太阴阳明太阳少阳脉动发肩背痛肩前臑皆痛

肩似拔第五

水浆不消发饮第六

卷之十一

胸中寒发脉代第一

阳厥大惊发狂痫第二

阳脉下坠阴脉上争发尸厥第三

气乱於胃肠发霍乱吐下第四

足太阴厥脉病发溏泄下痢第五

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

动作失度内外伤发崩中瘀血呕血唾血第七

邪气聚於下脘发内癣第八

寒气客於经络之中发癣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上

寒气客於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下

卷之十二

欠喊唏振寒噫嚏蝉泣出太息漾下耳鸣嚿舌善忘善饥第一

寒气客於厌发痦不能言第二

目不得眠不得视及多卧卧不安不得偃卧肉苛诸息有音及喘第三

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第四

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

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第六

血溢发衂第七

手足阳明少阳脉动发喉痹咽痛第八

气有所结发瘤瘿第九

妇人杂病第十

小儿杂病第十一

校注后记

参考引用书目

附录

皇甫谧传(引自《晋书》卷五十一)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