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信

xuanhujiaoyu

杨学信

杨学信,男,回族。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现任银川市中医医院中医心病学科主任。是全国第四、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姓名

杨学信

性别

民族

回族

专业

中医系

教学职称

硕士生导师

毕业院校

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诊治范围

擅长治疗胸痹、心痛,心悸,眩晕,胃痛等。

教育经历

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工作经历

现任银川市中医医院(宁夏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中医心病学科主任。

研究方向

致力于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学术思想

1、规范诊断,衷中参西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心病者,胸中满,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符合现在对胸痹的认识相关性。东汉张仲景首先明确提出“胸痹"病名,对其病因病机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拟定辨证论治的具体方药。

目前,中医对于胸痹(冠心病)的诊断及治疗存在着诊断及证型模糊化、宽泛化的缺憾,临证强调诊断标准的规范性,指出临床并不是具有胸痛症状,尤其是左侧胸痛的患者都是胸痹心包疾病食道疾病、左胸膜和肺部病变等均可引起胸痛,心脏神经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均可见胸痛症状,而更年期妇女更甚。因此不可盲目将胸痛等同于冠心病。

杨老认为中医“证”的思维是“有诸内必形之于外”,但四诊收集和获取的信息,有模糊性和主观性,辨证缺乏规范性和严谨性。应借助现代科学检测手段,心电图运动试验、动态心电图等,以扩展和补充中医的四诊,建立与现代诊断技术相结合的双轨式诊断体系,辨证辨病相结合。

2、谨查病机,证病结合

胸痹的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为血瘀、痰浊、阴寒等,而其中又认为瘀血所占比例最高。情志内伤也是她临证用药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杨老认为情志内伤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忧思伤脾则运化失司,津液不得敷布,聚而为痰;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郁化火,灼津为痰。气滞痰阻,使血行不畅,阻于心脉,则发胸痹。

治疗应谨查病机,证病结合。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病机多为心气虚兼夹痰浊或瘀血所致,治疗以补益心气、活血通络、化痰宣痹为主要原则,选方多用四君子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加活血化瘀之品。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他认为其血管的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病变同时存在,临床二者各有侧重,其发作与劳累有关或无关,可表现为气阴两虚、肝气郁结、瘀血阻滞等多种形式,治疗多选益气养阴、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品,以其侧重的不同,方选生脉饮、丹参饮、冠心Ⅱ号方,酌情加入疏肝理气之品,并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选用速效含服的中成药,如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苏合香丸、复方丹参滴丸等。对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他指出不能因其无症状而忽视治疗。临证根据病人体质和舌脉变化处以方药,痰浊型多给予瓜蒌薤白半夏汤,气血亏虚型则用八珍汤,瘀血体质者方选血府逐瘀汤,阴虚则用六味地黄丸,阳虛体质用金匮肾气丸,并酌情疏肝行气、宁心安神之品,以阻止变证发生。

3、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通过对冠心病病机的研究,杨老认为,在整个病情发展过程中,瘀血始终存在于疾病的每一阶段。成因多样且复杂,外伤可致离经之血为瘀;气虚则血行不畅而为瘀血;情志不舒致气机郁结,血行不畅而致瘀血;寒邪侵犯致寒凝气滞、瘀血阻滞;邪热入血,致血热内结,热灼阴血,煎熬成瘀血。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冠心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随年龄增长,五脏功能减退,气虚不能运血,血行无力则瘀阻脉络,病因和病理产物交替叠加,使病情缠绵难愈。预防应着眼于前,治疗应防变于后。在治疗过程中,他强调活血化瘀的重要性,指出急性期可缓解心绞痛中长期则可达到预防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改善、稳定粥样斑块,起到标本兼治,短期和中长期疗效的多重性作用。他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多选用桃仁、红花、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

4、五脏相关,重视调情

杨老重视情志致病,提倡心理治疗。他认为情志内伤为冠心病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患者因诊断成立,心理负担加重,不少病人常出现悲观、忧虑,甚至失望等负面情绪,表现出排斥治疗或过度求医、过度治疗等。因此,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强调心理治疗,医者要有仁爱之心,耐心开导病人,怡情开怀,适度锻炼,并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素质及表征,给予对应心理治疗,于方剂中可酌情加用有抗抑郁作用的银杏、柴胡、人参、佛手;有抗焦虑作用的胡黄连、野菊花、马齿苋、厚朴、苦楝子、银杏、人参;有宁心安神作用的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合欢皮等药物。如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怔忡的范畴,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胆。多由于脏腑失调,气血亏损,心神失养,或情志所伤,心神受扰,痰火扰心,致心无所主,证属本虚标实,且虚多于实。人体正气虚弱,感受外邪,日久耗气伤阴,导致气血阴阳不足,临床中常见患者心悸、胸闷气短乏力、神疲懒言、口渴少津、心烦失眠、伴有自汗盗汗等症状,舌暗淡少津,苔少或光剥,脉细涩。行心电图及 hotter检查示偶发或频发室性早搏。杨老认为此类患者主要为气阴两虚,心失所养,治疗当以益气养阴,养心安神,方以归松复律汤主之。方中当归、甘松、黄芪、太子参益气养血,其中甘松主含缬草酮,对异位室性节律抑制作用强于奎尼丁,而在损伤性心房朴动、心房颤动方面抑制作用则与奎尼丁相同,并能延长反拗期,减缓传导。阴血同源,与肝肾关系密切,故方中加入山萸肉、白芍、炙甘草以滋补肝肾,益阴填精生血;黃连其苦寒敛阴,清心胃郁热,又能升降调节气阴,而止心动悸。现代研究证明黄连,可延长心肌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增加有效不应期,增加有效不应期与心肌动作电位的比值,使期前冲动不易引起折返和中止折返的持续进行,使单向阻滞变为双向阻滞。青陈皮、焦山楂及内金行气导滞、健运心脾从而纠正心悸。一味丹参功同四物,合茯神共奏活血养血安神之功。杨老辨明脏腑虚实,气血阴阳盛衰,重视气机与阴血的关系,从补养阴血,调节气机入手,应用益气养阴安神法治疗心悸证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5、“异病同证”“同证同治”

“异病同证”“同证同治”也可概括为“异病同治”,“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病机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同”指的是治法相同,“异”指的是疾病相异。有学者认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最早在临床治疗上体现了“异病同治”原则的医学著作,尤其在《金匮要略》中体现得更为充分,当中“异病同治”的条文占据70多条,涉及的方剂有30余首。可以说“异病同治”导源于《伤寒杂病论》对于《金匮要略》中对“异病同治”原则的体现,一般将其归纳为:①不同疾病,同一病因,治法相同。②不同疾病,同一病机,治法相同。③不同疾病,同一病位,治法相同。

杨老在其多年临证中洞察疾病之幽奥,灵活运用“异病同治”之法,治疗咳嗽、痤疮、风瘙痒,外感病证中取得良好效果。杨老认为咳嗽不论外感与内伤,病机均为邪气犯肺,致使肺之宣降失常,肺气上逆所致。痤疮多由青年人气血充足,阳热偏盛,易致肺经蕴热,加之外感风热之邪,而导致内热郁闭,肺经热盛,上蒸于颜面及胸背,日久血热郁滞而发为本病。风瘙痒其标为湿为毒为风,湿毒外溢肌肤,风邪走窜皮毛,则见皮肤瘙痒,因肺主皮毛,故而责之于肺。外感之病为时令之邪从皮毛或口鼻侵犯人体,使肺胃失和而发病。以上所述虽为四种疾病,但其主要病机皆为属风热之邪侵袭,肺系受病,肺失宣肃,因此其主要治法都为清热宣肺法,临证根据兼证不同进行药物加减,从而派生出清热解毒法、清热解表法,清热利湿法等。

6、重视体质,痰浊立论

西北地区多嗜食肥甘厚味,故临床痰瘀型冠心病较多。病人多见:心胸满闷,形体肥胖,痰多气短,伴倦怠乏力,纳呆,遇阴雨天发作或加重,舌质紫暗,或边有瘀斑,苔白腻或白滑脉滑。治以通阳泄浊豁痰开结。洽疗痰湿重者,多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温胆汤加减,以瓜蒌、薤白化痰通阳、行气,半夏加枳实行气破结,加茯苓陈皮健脾利水化饮为主,辅以活血化瘀。如心胸刺痛,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脉弦涩,治以活血化瘀,通阳散结,以桃红四物汤合丹参饮为主方,辅以化湿宽胸。方中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四物汤养血活血,加丹参饮加强活血、行气止痛之功。

肥胖人痰湿体质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从体质的角度研究冠心病的发生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探讨肥胖人痰湿体质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痰是由津液流动失去常道凝聚而成的。其性重浊黏滞,易于郁滞脉道;血浆是组成血液的液体成分,为脉中之津液,血浆黏度增高可引起血液的黏滞性增加,使血液流动缓慢,血管内压力增,这一血液流变性的异常改变,与中医对痰的理化认识是一致的。痰湿体质之人,其血液处于浓黏聚凝的高凝、高黏状态,这是痰湿体质者内在的生理特征和物质基础的反应。这种内在特征决定了痰湿体质之人的发病特点和病变转归。所以不论从中医体质学的角度,还是从现代研究的角度来看,都提示痰湿体质之人易发冠心病,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多见于痰湿内盛或兼夹痰湿之证。提示我们在冠心病的防治中,应注意患者的体质分析,通过把握体质进而了解病变的发展规律,注意化痰法湿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通过改善患者的痰湿体质或痰湿兼夹体质,是冠心病治疗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科研成果

指导和参与自治区级和宁夏医科大院级科研课题5项。自创“心痛灵汤”治疗胸痹、心痛,自拟“调压汤”施治眩晕,以及“归松复率汤”论治心悸等。

荣誉称号

全国第四、第五、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学术兼职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药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出版著作

《杨学信老专家学术经验及临床医案集》

《中医心病常用名词术语条文释》

《中医临床心病学》

主要论文

1.黄华,杨学信,张骞.杨学信老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案数据挖掘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24):27-29.

2.杨学信,张骞,李防栋,李志明,徐娟.宁夏地区回族人群冠心病的中医证候分布研究[J].中医研究,2014,27(06):13-15.

3.张骞,杨学信,李志明,刘建平,张敏.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3,34(12):1611-1613.

4.张骞,杨学信,焦桂生,刘丽梅.中医心病学科临床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医临床研究,2013,5(16):108+110.

5.杨学信,张骞,李志明,王辉,徐娟.中医心病学科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的探讨[J].中医研究,2013,26(07):4-5.

6.杨学信,张骞,刘建平,李忘明,徐娟.中医心病学科内涵与外延的探析[J].陕西中医,2013,34(07):862-863.

7.杨学信,张骞,李志明,李霞,徐娟.中医心病学科文献整理研究的认识[J].中医研究,2013,26(06):61-62.

8.杨学信,张骞,袁晓春,李志明.宁夏回族地区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13,35(05):464-466.

9.杨学信,黄华.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64例[J].河北中医,2003(05):380.

10.杨学信,黄华.消蛋白汤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50例[J].河北中医,2002(02):154.

传承图谱

杨学信→李志明、黄华、李寅如、徐娟、李防栋。

标签:

上一篇: 朗嘉

下一篇: 米玛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