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范围
擅长中医治疗内科各种疾病和疑难病症,尤其擅长中医治疗脑病如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动脉硬化病、癫痫、帕金森综合征、头晕、头痛、失眠等疾病。
工作经历
曾任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副所长,同时兼任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
学术思想
他认为,辨证论治作为中医临床的一大特色,使得“证”成为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核心所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指出,证候是机体在病因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部各系统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是一组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反映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揭示了病因、病性、病位、病机和机体的抗病反应能力等,为治疗提供依据,并指明方向。他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基于“证”的认识而形成的中医药学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理论(初始)—临床实践—理论(更高级阶段)这样一种螺旋式提高的过程,其中必然有其对人类生命及疾病认识的正确内涵,同时,经过了二千多年沉淀的经典方剂必然存在其确切的临床疗效。因此他在临床辨治中重视对经典方剂的运用。在跟朱老师门诊的过程中,其处方处处可以看到经典方剂的影子。
但在运用经典方剂时,他似乎又对“证”的识别有其独特之处,他临证不讲求望、闻、问、切四诊与“证”的全面吻合,常择四诊中一二见症即定证选方,我对老师的这一辨治特点一直找不到一个十分恰当的词汇来总结,自觉这一辨治思维特点与近年来中医界兴起的“方证相对”的研究有不谋而合之处,故借用“方证相对”一词来描述。“方证相对”,对其蕴意最简捷、最能够被接受的诠释,似乎可以理解为它是某方应用的基本临床指征或证据,它所反映出来的是具有纠正某病在特定阶段时患病人群某些综合性的病理状态能力的“证质”,这既不是理论上的假定推导,更不是源自于现代药理研究的实验动物数据,而是在长期的中医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带有客观规律性质的认识。正是基于这一特点,他辨证常是以点带面,纲举目张,临证非常实用。
比如对眩晕的辨治,他基本是以天麻钩藤饮和知柏地黄丸为基本用方加减化裁,来辨治各种眩晕;对肢体偏瘫无力为不诉的中风后遗症患者,他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进行辨治;对汗证的治疗,他则以桂枝汤或当归六黄汤为基本方进行辨治,此外还有丹栀逍遥散、四逆散、越鞠丸等组方在他的临证中都有其一定的辨治领域。
科研成果
参与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的研究并获奖。
荣誉称号
学术兼职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国家药品临床基地主任
福建省科研所长协会副会长
福建省老教授协会常务理事
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
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神经专业委员会委员
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福建省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要论文
1.林信富,朱亨炤,雷惠新,林求诚.中风病痰证与血脂代谢关系的临床观察[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02):4-5.
2.朱亨炤,王新高,林求诚,郑安,刘楠,郑祥雄,叶钦勇.血清碱性蛋白与脑出血中医证型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2(11):678-679.
3.朱亨炤,郑安,李栋,林求诚,黄华品,刘楠.中风Ⅱ号口服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01):37-39.
4.朱亨炤.大定风珠加味治疗帕金森病48例[J].中国医药学报,2001,(06):75.
5.朱亨炤,李栋,郑安,林求诚,刘楠.中风Ⅱ号干预缺血性中风损伤级联反应的实验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1(01):12-15.
6.朱亨炤,王新高,林求诚,郑安,刘楠,郑祥雄,叶钦勇.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医辨证与血清MBP含量的关系研究[J].新中医,2001(02):37-39.
7.朱亨炤,林求诚,郑安,林豫生.脑萎缩的中医康复治疗[J].福建中医药,1994(01):13-14.
8.朱亨炤,林求诚,郑安,林豫生.中西医结合治疗出血性中风颅内血肿12例[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2(01):19.
9.朱亨炤,郑安,林求诚.泻心汤加味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临床体会[J].福建中医药,1987,(04):42.
10.朱亨炤,林求诚,郑安,林豫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一例[J].福建中医药,1986(06):31+30.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