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

xuanhujiaoyu

王永炎

王永炎(1938—),男,天津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师承董建华院士,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姓名

王永炎

性别

籍贯

天津市

出生日期

1938年

临床职称

主任医师

教学职称

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业院校

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

诊治范围

擅长治疗中风病与脑病。

教育经历

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

工作经历

1962年到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工作,曾任内科副主任、医务处主任、常务副院长、副教授。

1983年任北京中医学院院长。

1985年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

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97年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曾任学位委员会主席、脑病研究室主任。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8年调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是中风病与脑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学术思想

1、重视经典,传承创新

对经典的研读很重视,认为读经典、做临床的关键在于“读”和“做”。要以《内经》为引导,用经典开启诊疗思路;以临床为目标,用临床验证经典;活学活用,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并认为只有把《内经》的思想与实践接轨,才能真正领会其微言大义。认为特立独行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而非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创新重在中医临床优势病种,重在学术方向的变革。

2、创中风病诊治标准,提出气血逆乱犯脑理论,倡活血化瘀之治法

创立了较为完整的中风病的中医诊疗体系,其中首推的便是“证候规范化”研究。他多年来着力于中风病的诊疗发展,制定创立了“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其中明确提出了中风病的名称、病类以及证类的诊断标准、疗效判定标准和其相应的治则治法,使中风病的临床诊疗更加规范和系统化,为后来的众多学者提供了清晰的临床诊疗思路及易行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更是对我国临床其他各科建立中医药的规范化系统化诊疗体系起到了一定启示及模范带头作用。

3、明确“病络”涵义,构建“络病理论”,并应用于心血管疾病

初次对病络的涵义给出了明确定义:病络是络脉的病理过程和病机环节,是病证产生的根源。强调通过深入分析病络的发生机制,对寻求其共同的病机、制定治法方药、评估预后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将其理论与实践结合,用于心血管病的治疗,提出心阴不足、风动心络为室性早搏的病机之一,在临床上根据本病的基本病机形成治疗本病的经验方:养阴熄风复脉汤。

4、提出风邪致悸说,倡养阴熄风法治疗室性早搏

科研成果

1、先后主持了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合作项目,国家973、863和国家“七五”至“十五”攻关课题20余项;通过对缺血性中风系统临床观察,总结了证候演变、辨证治疗、调摄护理的规律;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痰热腑实证而设计、研究的化痰通腑汤与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疗法,提高了显效率,减轻了病残程度;1990年以来受聘为中医内科学术带头人,深入系统进行了中风、痴呆临床和基础研究,在病因调查、证候规律、治疗方案、疗效评价及新药研制各方面都有创新性工作,提高了我国中医脑病防治水平,被评为教育部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

2、在中医药标准化研究方面,主持了《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中医病案书写规范》和《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等标准化建设工作,组织起草制定了标准化文件,对推动中医药学术进步有一定作用,还主持制定了中风病辨证量表与中医诊疗标准,已被推广试行。

3、1999年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的中医药基础研究,提出了以方剂组分配伍研制现代复方中药的新模式,搭建了3种公共技术平台,项目验收时发表论文512篇,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96篇,研制了10余种现代中成药,在中药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学术影响。

4、近年来还承担着国家科技部(863项目)“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和避免复发中医方案研究”,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中药上市后再评价技术规范及指导原则的研究”,北京市教委的“新医药学科群”研究工作及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的编写工作。

5、主持着国家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中医药防治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方案与诊疗规律研究”,为我国中医药防治传染病工作做着积极的贡献。

6、自1986年以来,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5项。

获奖情况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8年获何粱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11年5月被授予中国科协荣誉委员。

此外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香港求是基金会“中医药现代化杰出科技成就奖”。

荣誉称号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术兼职

中国名词审定委员会常委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内科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学、中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卫生部学位委员会委员

出版著作

作为第一主编出版《临床中医内科学》、《今日中医临床丛书》等l2部学术专著。

主要论文

1.王永炎.后现代中医药学科学性的研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10):797-802.

2.王永炎.再度思考提高治疗脑血管病疗效的难点[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7(10):1164-1166.

3.王永炎,孙长岗.中医学证候体系的哲学基础[J].中医杂志,2017,58(18):1531-1533+1549.

4.王永炎,张华敏.象思维视角诠释天道时空与人道顺天道[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08):1-3.

5.王永炎,张华敏.气的诠解[J].中医杂志,2017,58(10):811-813.

6.王永炎.高概念时代的象思维[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36(08):902-904.

7.王永炎.整合医学理念的形成与提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07):533-535.

8.王永炎,张华敏,张志强,等.认知病证诊断标准与共识疗效的意义[J].中医杂志,2016,57(17):1441-1444.

9.王永炎,王忠.整体观视角对中医方剂配伍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5):2749-2752.

10.王永炎.中医药学学术方向的变革与发展[J].中医杂志,2015,56(24):2071-2073.

11.王永炎,商洪才,牟玮,等.强化医学人文理念,直面新医改学习叙事医学[J].现代中医临床,2015,22(01):1-4.

12.王永炎,王燕平,于智敏.医理事理圆融论[J].天津中医药,2015,32(01):4-6.

13.王永炎,王志飞,谢雁鸣.以再评价为契机的中药上市后系统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8):3421-3423.

14.王永炎,杨洪军.中小型中药企业大品种培育策略与路径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05):755-758.

15.王永炎,盖国忠,陈仁波.中医辨证论治思维的研究方法与发展方向[J].环球中医药,2014,7(01):1-5.

传承图谱

董建华→王永炎→张丽梅、高颖。

标签:

上一篇: 陈信义

下一篇: 陈跃来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