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云
孟庆云,男,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基础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首届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曾执教于黑龙江中医学院、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香港浸会大学,讲授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内经、西医诊断学、数理统计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科研方法学、中医医籍医案选课程等。发表中西医学术论文200余篇,编写《中医理论渊薮》、《周易文化与中医学》等著作十余部。
姓名
性别
籍贯
出生日期
专业
教学职称
毕业院校
教育经历
1965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1970年参加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1980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获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
曾执教于黑龙江中医学院、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香港浸会大学,讲授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内经、西医诊断学、数理统计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科研方法学、中西医比较学、中医医籍医案选课程等。
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
学术兼职
曾任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基础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首届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主编,《中国中医年鉴》编委等职。
出版著作
著有《孟庆云讲中医经典》、《中医理论渊薮》、《周易文化与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与实验技术》、《中国中医药发展50年》等;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传统医学卷(2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卷》副主编。
主要论文
[1] 孟庆云.中医学理论的特点[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01).[2] 孟庆云.生成论人体观的蕴义与机遇——2014年刊头语[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01).[3] 孟庆云.皇古融新 卓然自立——从《章次公医术经验集增补本》看章朱学派的特点与贡献[J].中医杂志,2014(20).[4] 孟庆云.中医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数学[J].中医杂志,2013(05).[5] 孟庆云.辨证论治的发展与辨证分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01)[6] 孟庆云.知气化者通神明——《黄帝内经》中的气化论[J].中医学报,2012(03).[7] 孟庆云.芳草本是仙人药——评林育华主编的《周超凡论中药》[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0).[8] 孟庆云.《黄帝内经》的方法论[J].中医杂志,2011(02).[9] 孟庆云.病机何以十九条[J].中医杂志,2011(12).[10] 孟庆云.中医学研究:呼唤新学派新流派[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09).[11] 郑志坚,孟庆云,孙涛,冯清.哲学、科学及中医的划分[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10).[12] 李鸿涛,李敬华,孟庆云,裘俭,薛清录.孤本《古今录验养生必用方》文献考察及学术特色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1).[13] 孟庆云.万物毕罗 何足以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01).[14] 孟庆云.人身应同天地纪——中医学小宇宙论及全息观的形成与发展[J].中医杂志,2010(03).[15] 孟庆云.刘完素医学思想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03).[16] 孟庆云.于右任亡命哭孝陵[J].中医药文化,2010(03).[17] 孟庆云.至真要而道彰——2009年刊头语[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01).[18] 孟庆云.医缘夙根是传承——明代医家倪士奇和他的《两都医案》[J].中医药文化,2009(02).[19] 孟庆云.谁道容颜无再少——漫谈中医驻颜术[J].中医药文化,2009(03).[20] 孟庆云.五运六气对中医学理论的贡献[J].北京中医药,2009(12).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