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范围
擅长诊治感冒、咳嗽、哮喘、痹症、眩晕、头晕、心悸、失眠、胸痹心痛、胃脘痛、肺痈、泄泻、水肿、黄疸、疝气、淋证、麻疹、荨麻疹、中风等常见病和疑难病。
教育经历
1942年,入何柱臣私塾读书。
1950年,考入广州汉兴中医学校,两年肄业。又经甄别考试转入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就读,1955年8月毕业。
工作经历
1955年,毕业后先后分配至广州市公费医疗预防第一门诊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工作。
1974年,调入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1984年-1993年,任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
学术思想
在学术上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的钻研,特别专崇清代发展起来的温病学说,但并不固执门户之见,能撷取各家所长,在临床中加以求证。主张中西医结合,发挥各自所长治病。70年代以来参与心血管病的研究,有独特的学术见解,如对冠心病主张养阴益气、活血通络,结合脏腑辨证论治。认为风湿性心脏病成因于“热痹”,遂创“清热宣痹方”,临床疗效较好。
科研成果
1974年,周伯康调入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带头搞中西医结合。通过大规模人群普查585例和57例的临床“冠心病”( 按1974年全国诊断参考标准)治疗组所见,“冠心病”的阴阳辨证,早期和较轻的病例以心阴不足为主,及至有器质性损伤则出现气虚之象,以养阴益气治之。治疗一年后,心绞痛、气阴两虚症状收到明显好转效果。
1975年-1980年,在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14例中发现气虚的发展则出现阳虚,甚至亡阳,一旦抢救复员仍回复气阴两虚之象,治疗上以养阴益气补虚、益气活血、涤痰通闭、治厥防脱,维护心阳,防止发生亡阳局面。西医方面建立24小时心电图监护,及时处理心律失常。
1980年5月,周伯康主笔的《用脏腑辨证分型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10例的体会》在“全国冠心病中医辨证座谈会”大会上宣读,证实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效果明显,能使病情稳定,减少后期并发症,急性期病死率下降8.6%。
创“清热宣痹汤”治疗风心病周伯康认为风湿性心脏风心病属“热痹”,邪气袭人,反复不己,内舍于心则为“心痹”,1990年撰《中医药预防风湿性心脏病的探讨》并于专业学术大会上宣读发表,创“清热宣痹汤”,沿用至今,有较好疗效。
获奖情况
1993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广东省名中医”称号,同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荣誉称号
学术兼职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广东分会心血管专业学会1-4届副主任委员
1973年3月,广州暴发“流感”,周伯康积极投入防治工作。根据时令和地理因素,认为这次“流感”属于“风温”,采用桑菊银翘合剂治疗,患者平均服用两剂药后退热,症状随之消减,无一例发生并发症。周伯康与学生一起总结240例,并在“省市中医治疗流行性感冒经验交流大会”上发言。
主要论文
1.周伯康.浅谈桂枝汤治术后汗症[J].新中医,2006,(09):79-80.
2.陈洛川,周伯康.生脉散抢救心源性休克一例[J].新中医,1992,(12):35+33.
3.陈洛川,周伯康.《温病条辨》与风湿性心瓣膜病防治关系的探讨[J].中医杂志,1992,(11):8-10.
4.陈洛川,周伯康.《温病条辨》法则在风湿性心脏病防治中的运用[J].新中医,1992,(10):10-12.
5.张礼康,周伯康,李志怡,等.救治严重心、肾、肝胆疾病常用中药方剂中钾含量的影响(简报)[J].中药通报,1984,(02):42.
传承图谱
周伯康→陈洛川。
标签:
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