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范围
精于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尤以外科、喉科见长。
教育经历
出身于医学世家,年少时随父(父亲张伯熙为当地名医)行医,奠定了中医基础。
16岁时来到上海,入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转读上海中医大学,师从谢利恒、曹颖甫等名家。
工作经历
1926年毕业后,悬壶于上海西祥康里。
1928年张赞臣创办国医讲习所,与余无言等创办上海中医专科学校。
1931-1946年受聘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上海新中国医学院、苏州国医研究院,担任校董、讲师、教授等职。
1952年,放弃私人诊所,参加国家医疗单位工作。
1956年,参加上海中医学院筹建工作,历任上海市中医门诊所副所长,上海中医学院教授、耳鼻喉科教研室主任,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副处长,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副馆长等职。
研究方向
侧重于中医耳鼻咽喉科的临床与科研工作。
学术思想
1、注重整体,着重肺胃
张赞臣认为耳鼻咽喉部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官有病必然影响全身。在治疗上务必重视整体的变化,参考表里关系,正邪争斗,以及脏腑、经络的影响等。五官病证每与诸脏腑、经络相关,而张赞臣处方遣药每由肺胃着手,此乃本于“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分别为呼吸之要道,饮食之关隘,与肺胃二经关系尤为密切之故。其对诸咽喉病证属于热毒为患者,主以清泻肺胃热毒为法,创“金灯山根汤”(挂金灯、山豆根、白桔梗、牛蒡子、射干、生甘草)以治之。而病属阴虚火旺之证,则以清养肺胃为法,创“养阴利咽汤”(南沙参、北沙参、百合、白芍、天花粉、射干、桔梗、甘草)以治之。
2、抓住主证,内外结合
张赞臣强调治病须先详询病史,掌握病情始末及以往治疗之得失,再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检查,慎重比较甄别,反复推敲,不为表象所迷惑,抓住症结之所在,根据“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最后定出治则治法,遣药立方。
治疗耳鼻咽喉病症的具体方法,张赞臣认为内服之剂固属重要,外治诸法亦不容忽视,内外合治可相得益彰。关于耳鼻咽喉病症的外治法,主要有三,即用药吹口、噙漱及局部切开排脓。对于切开排脓,张氏认为必须掌握时机而后施行,若酿脓尚未成熟,过早切开,则徒泄气血;切开过迟,则脓毒内侵,腐蚀益深;皆不利于排毒愈合。诊断化脓之成熟,张氏认为主要有三项标志:1、外观局部有红肿光亮之象;2、用压舌板进行触诊,按之软而凹陷,举之则复现高突;3、疼痛集于一处,且有跳动感者。
3、保护脾胃,务护正气
对于耳鼻咽喉慢性疾患,因诸多虚候,张赞臣多以调和脾胃,一方面消除脾胃本脏腑的病变,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强脾胃的功能,使其他脏腑通过脾气的散精作用而得到气的温煦,血的滋养,从而增强整体的防御功能。再者,耳鼻咽喉慢性病症多因脏气虚损所致,一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有病也可传至本脏。所以张赞臣极为重视正气,指出正气为人生之根本。在治疗过程中特别注重维护正气。对热毒炽盛,咽喉肿痛之实证,固不避清热泻火之剂,然无时不顾及病者之脾胃,即使脾胃功能尚属正常,亦从不过量使用泻火之剂。若脾胃虚弱,更不纯用苦寒,唯恐邪热未除,中气先损,败伤胃气,有碍康复。至于通下之品,尤其慎重,不可不用,亦不得妄用,以免应用不当而损伤正气,消耗阴液。所谓“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固为治疗温热病之格言,而对于咽喉病症之治疗亦当予以铭记。对于阴虚病症,力主避用辛燥伤津助火之品;对于气虚不足,则又认为“益气不可升阳,健脾不可温燥”,选用之药,多为甘润清养之物,以缓图治效,其用意均在于顾护正气。
科研成果
总结了治疗咽喉疾病的经验,首创“舌下经诊脉察法”,创制“金灯山根汤”、“养阴利咽汤”、“前胡玉屏汤”、“喉疳清解汤”、“喉科牛黄散”、“银硼漱口液”等10余首经验方。
获奖情况
1956-1960年,任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处副处长期间,建设中医机构做了大量工作,三次获得嘉奖。
荣誉称号
学术兼职
曾任:
国家科委中医专题委员会委员
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
上海中医学院曙光医院顾问
上海市第五、第七届人大代表
上海市第一、第二、第四、第六届政协委员
上海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
1、创办《医界春秋》
上世纪20年代,张师发起创办学术团体医界春秋社,任执行委员会主席,兼任《医界春秋》月刊主编达11年。
2、抗争国民政府“废止中医案”
1929年,国民政府欲以立法手段废止中医,张赞臣闻讯率先以医界春秋社的名义向国民政府发出电询,严正驳斥取缔中医的决策案。他参加上海医药团体联合会的组织领导工作,发起组织全国医药团体联合总会,并促成全国中医界在上海召开代表大会,担任执行委员与宣传部主任,参加代表团赴南京抗争,终于迫使国民政府撒销了废止中医案,在医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并由此产生了三一七国医节。1935年,汪精卫密信孙科,阻挠公布实施《国医条例》。张赞臣得悉后挺身而出,进行反击,将此信件全文刊载在《医界春秋》杂志上,再次发动全国中医药界和有关人士与国民政府进行斗争,迫使南京政府正式颁布了《国医条例》,使中医有了合法的地位。
3、继承和发扬中医耳鼻喉科
60年代初,张师深感中医耳鼻喉科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以致后继乏人,毅然在花甲之年以喉科为专任,致力于临床与研究工作,广授经验,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耳鼻喉科人才。
出版著作
主编《中国诊断学纲要》、《咽喉病新镜》、《中国历代医学史略》、《方药考论类编》、《本草概要》、《简明经血治疗学》、《张赞成临床经验选编》、《中国喉科集成》等10余部专著。
主要论文
1.张赞臣.鼻喉部乳头状瘤手术后的中医治疗[J].中医杂志,1991,(08):18-19.
2.张赞臣.中医喉科发展的现状[J].中国医药学报,1988,(01):56-57.
3.张赞臣,张重华,张剑华.鼻渊诊治经验[J].中医杂志,1984,(11):13-14.
4.张赞臣.咽喉部溃疡诊治经验[J].中医杂志,1984,(06):11-12.
5.张赞臣.鼻衄证治经验[J].江苏中医杂志,1984,(01):12-14.
6.张赞臣.学问专研 自勉不怠[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3,(01):1-6.
7.张赞臣,陈之才,尹胜泉.气瘿与腹块治案1则[J].上海中医药杂志,1966,(02):64-65.
8.张赞臣,陳之才.喉痈的辨证施治[J].中医杂志,1964,(09):10-12+26.
9.张赞臣,金明弼.谈白蜡柿饼煎治久痢脱肛[J].上海中医药杂志,1963,(09):28.
10.张赞臣,陈之才 ,尹胜泉.诊治乳蛾的体会[J].上海中医药杂志,1963,(04):17-21.
11.张赞臣,李继孝,尹胜泉 ,等.中西医合作治疗扁桃体未分化癌(石蛾)一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11):34-35+41.
12.张赞臣,王冶任.丹矾与枯矾的制法[J].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04):28.
传承图谱
谢利恒、曹颖甫、包识生→张赞臣→叶显纯、陈之才、郑昌雄、张重华、张剑华。
标签:
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