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继端

xuanhujiaoyu

吕继端

吕继端(1929—1995),男,汉族,湖北省阳新人。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出身于中医世家,师承三代传授,后得当地名医程老先生教诲。又先后到湖北中医学院和南京中医学院深造,1959年调湖北中医学院工作。历任温病教研室副主任、中医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生物医学会中医工程学会顾问等职。是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医药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姓名

吕继端

性别

民族

汉族

籍贯

湖北省

出生日期

1929年12月

临床职称

主任医师

教学职称

教授、硕士生导师

毕业院校

湖北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

诊治范围

擅长内、妇、儿及疑难病证,精于外感热病、中风、老年痴呆、咳喘等病。

教育经历

出生在中医世家,师承三代传授,后得当地名医程老先生教诲。

1957-1960年,先后赴湖北中医学院和南京中医学院深造。

工作经历

建国后参加区中医联合诊所,担任所长。

1959年调湖北中医学院工作,历任温病教研室副主任,中医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方向

致力于中医理论与控制论的研究。

学术思想

1、阐明风温初起当本在气,标在卫

风温病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最早见《伤寒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系指热病误汗之坏证。嗣后不少医家对此虽不乏见解,且囿于伏邪之说,似未窥其全豹,迨至清,叶天士等才始定风温属新感范畴,理法阐述尽详。

(1)风温初起当以肺气为病变中心。本病是感受春季或冬令风热病邪而发病。病邪多从口鼻而入,肺位居高,首当其冲,所以初起以邪在手太阴肺(气)为病变中心。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所谓“温邪上受”,其在《三时伏气外感篇》注释说:“温自上受,燥自上伤,理亦相等,均是肺气受病。”并说:“肺位居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临证指南医案》中亦载:“温热时疠,上行气分,而波及于血分。”继而众多医学家对此认识多遵叶氏之旨。柳宝诒说:“当春夏间,感受温风,邪郁于肺”,“暴感风温,其邪专在于肺。”吴坤安说:“风温吸入,先伤太阴肺分。”李芝岩认为风温“全在肺经气分,清解即愈”。章虚谷亦指出:“轻清之邪,先伤肺家。”

(2)发热咳嗽口渴为初起特点。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风温病“头胀、汗出、身热、咳嗽,必然并见”。其后,陈平伯在《外感温病篇》中更加明确地指出:“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此风温之提纲也。”并自注说:“人身之中,肺主卫,又胃为卫之本,是以风温外薄,肺胃内应,风温内袭,肺胃受病,其温邪内外有异形,而肺胃之专司无二致,故恶风为或有之证,而热渴咳嗽为必有之证也。”吴坤安亦说:“风温吸入,先伤太阴肺气,右寸脉独大,肺气不舒,身痛胸闷,头胀咳嗽,发热口渴,或发痧疹,主治在太阴气分。”均提出风温初起,当以身热、咳嗽、口渴的肺气证为必然见证,此为风温初起“本证”。其机理是温邪犯肺,热壅肺经气分,肺失清肃,故见身热、咳嗽。热盛伤津,又兼气不布津则口渴,口渴的程度主要以津伤的重轻而显微。但肺主皮毛,为卫外之屏障,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肺气的推动而使卫气和津液敷布周身,以温养肌肤,抵御外邪的侵袭和驱邪外出,即“肺主气属卫”是也。在病理情况下,风热郁肺,气窒不化,不能“熏肤、充身、泽毛”,故初起亦可见发热、微恶风寒的卫表证候,此为风温初起的“标证”。

所以叶天士说:“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所谓“故云在表”者,究非风温初起肺气病变之实质,而是一种外表反应,病机不在卫分。陈光淞在注释“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中说:“卫为气,营为血,循其道而言之,则卫为气之标,气为卫之本,血为营之徒也。”此对风温标本证候作了明确的阐述。说明风温初起,纵有肺卫表证,亦是脏腑病变的一种反应,当以邪在气为本,在卫为标,其与邪袭脾胃的湿温病而见恶风寒的机理互同。

或问曰:初起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微渴、咳嗽等肺卫见证,何以鉴别是风热感冒,还是风温病吕氏认为,风温易化热入里,很快见到脏腑本证,表现出发热、咳嗽、烦渴的肺气证,即可诊断风温,而风热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多不传变,为自限性疾病,以此别之。即使西医也是如此,如归属于风温的大叶性肺炎,早期半数病例有上呼吸道证候,虽见恶冷发热咳嗽等现象,24小时内X线检查不一定有肺部炎症改变,多不易鉴别是肺炎还是上呼吸道感染。

祖国医学亦是如此,对疾病的认识同样有一个演变过程。若把比比皆是“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微渴”肺卫见证的风热感冒误作风温,此大谬也。其一,风温如不治疗,或治不如法,决不能几天转归自愈,势多向里传变,故风温病决鲜有不传者。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一文中指出:“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盖足经顺传阳明,人皆知之,肺病失治,逆传心包络。”其二,风温若单用辛凉散风的方法治疗,多不能截断其传变。叶天士说:“前言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其三,风热感冒,一经治疗均能痊第二卷320愈,即使不治疗,注意休息,多喝开水,根据感邪之轻重,正气之强弱,一般3~7天多能自愈。

然有传变者,不过十之一二,见此则如风温很难鉴别。如见是病均风温,与叶天士所说的“温邪则热变最速”,“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传变规律则有自相矛盾之处。

(3)初起当以清热解毒为主法。叶天士说:“风温肺病,治在上焦。”并说:“此证初因发热喘嗽,首用辛凉清肃上焦,如薄荷、连翘、牛蒡子、象贝、桑叶、沙参、栀子、瓜蒌皮、花粉。”冀邪有出路,因势利导,透邪外出。其用薄荷、牛蒡子、桑叶等辛凉疏散之品,与连翘、栀子、竹叶等清热解毒之药同用,旨在辛凉以治其标,透邪外出,清热以治其本,截邪深入。吴鞠通的“辛凉平剂银翘散”治疗风温初起,其制方原则也不外此法。方中银花、连翘、竹叶、芦根清解肺热以治其本,荆芥、豆豉、薄荷、牛蒡子透邪外出以治其标。几年前所谓的“截断疗法”,病在卫分使用清热解毒法取效,是针对病机而言,即治病而求其本也,有利于清除病邪的根源。而一般风热感冒最好不要过多配用清热解毒药,用之则有凉遏邪气,引邪深入之弊。

2、引用计算机技术研究中医

长期以来,中医诊治疾病靠望闻问切,师承名家学说辨证施治。为发展祖国医学,早在70年代,吕氏率先和同道们一起,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模拟研究名老中医专家辨证施治的思维方法,继承和宏扬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运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工程论的思想,建立数学模型,研究了多病种名老中医专家系统程序,从而使定性为传统的辨证研究,跨进了定量分析、系统分析与预测模拟的工程学领域。其“113例急性细菌性痢疾电子计算机辨证论治疗效对比观察”有效率100%,治愈率(细菌转阴)75.7%。“吕继端中风治疗系统”治疗中风,有效率98%,治愈率84.6%,先后通过省级鉴定,均评为“国内先进水平”和荣获湖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本研究的主要特点:①能与病人进行对话,问话内容紧扣病情,即患者所叙的情况不同,询问的内容亦不相同,从而能够启发患者比较准确地回答“医生”的问话。②能对疾病可能出现的寒热虚实各种不同的病机,作出全面的精确辨证,立法遣方。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还能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等多种因素作综合考虑。③具有复诊功能,系统可按照患者服药后病性的好转、不变或加重等变化情况,给予原方续服或重新组合方药,或增减药物剂量,或“请”多位名家咨询会诊,以期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这一信息贮存,不但提供了完整的病历资料,也为继承名老中医专家经验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种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和传统的中医学的相结合,开拓了中医临床研究的新领域。

应用计算机人工智能科学技术,模拟老中医专家诊疗系统的研究,虽然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但鉴于目前技术水平的限制,还尚无一个非常理想的方法或模型能够完全解决中医思维的模拟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医以辨证施治为核心,辨证用药灵活多变,一个疾病可以从不同角度辨证取效,而计算机要求,每运行一步与最终的结果是一致性的。另外,还不能把病人神色、形态、心理感情的细微变化,医生临证思维的随机灵感等信息比较理想地输入计算机。这些有待深入研究,使之日臻完善。

3、不断丰富辨病辨证内涵

辨病辨证结合是中医一贯的治疗原则。《内经》中就有疟、痹、痿、癫狂、痈疽等病论述,并根据各病的临床特点进行辨证论治,如痿证就分为痿、脉痿、筋痿、肉痿、骨痿。《金匮要略》均是按照各病的特点进行论述。《伤寒论》多数篇名都是“辨××病脉并治”。隋代巢元方以“诸病”的特点,著《诸病源候论》。清代温病学家均以四时温病立名,进行辨证论治,强调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徐灵胎说:“欲治病者,必先治病之名,能识病名而求其病之所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名不同,而症状所由异,然而考其治之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中医辨病论治研究未能得到充分发展,因而相对地突出了辨证论治。

随着科学的发展,医学的互相渗透,对“病”的认识有了新的内涵。常发现有些疾病并非完全能及时地反映到体表而出现临床证候,说明了“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论述带有某些片面性。

临床上经常发现有些疾病“无症”可辨,如常见的病毒性乙型肝炎,乙肝标志“三阳”,甚至谷丙转氨酶不正常;慢性肾炎、尿蛋白、管型长期不消,甚至全面肾功能损害;糖尿病血糖居高不降,……,这些病人中有些并无明显不适,往往通过“体检”才发现有病,类似此类情况,屡见不鲜。

如果采用辨病辨证相结合,既抓住矛盾的特殊性,又注意到矛盾的普遍性,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针对病因治疗。实践还证明,有不少疾病症状明显,诊断明确,如能结合西医诊断的疾病进行辨证用药,常能明显提高疗效。如冠心病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川芎、红花;高脂血症加茵陈、草决明、泽泻、生山楂;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泌尿系结石加金钱草、海金沙、石韦;类风湿因子阳性加土茯苓、萆;高黄疸重用赤芍等。这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相结合,屡见于吕氏的临证方药中。

有些疾病,尽管辨证准确,论治丝丝入扣,但疾病的发展并非均尽人意,有的反而出现恶化。这时如结合现代科学的检查手段,可以避免单纯辨证论治的缺陷。例如,长期胃脘痛反复发作,诊断是胃癌,早期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提高存活率;长期咳嗽不已,诊断为肺结核,配用抗痨药,可明显提高治愈率;急性血吸虫病,高烧不退,结合抗寄生虫药治疗,可使患者早日康复,吕氏同样也反对生搬硬套,不顾中医特色似是而非地只据西医病名而盲目用药,如遇炎症即用银花、连翘消炎,见癌肿即用三棱、莪术逐瘀软坚,忽视正气与邪气及病机标本的先后关系。主张在保持和发扬祖国医学的基础上,做到尊古而不泥古,吸收西医检测技术之长,作为中医辨证之补充,用以指导我们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认识的提高。

4、诊治疾病不忘后天之本

脾胃位居中焦,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是人体气血津液升降之枢纽,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故脾胃得安,五脏受荫,脾胃虚弱,百病丛生。众多疑难杂病,只要抓住“上下交痛治其中”,恢复脾胃正常功能,使气机调畅,升降得度,是治疗促进机体康复的关键环节,疾病就可迎刃而解。《景岳全书》说:“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之中亦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故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慎斋医书》亦指出:“诸病不第二卷322已,必寻得脾胃之中,方无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多矣。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众。”故善察病者,必先察脾胃之强弱。

人以脾胃之气为本,人体内的气血、水谷精微,病变过程中的消耗物质,均赖于脾胃化生补充,且施治中的药物均需中焦受气取汁而发挥作用。历代医家对不少病症多从脾胃求治,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培土生金”,“治痿独取阳明”,“补肾不如补脾”,都强调了脾胃的重要性。吕氏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时刻谨守“得谷者昌,失谷者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古训,处方用药,不忘维护后天之本。对一些易伤脾胃之药,选用总是斟酌再三,谨慎应用,最反对一见发热,就乱投芩、连等大剂苦寒克伐之药;一见阴血不足不考虑脾胃的接受能力,滥用熟地、阿胶等滋补之品,而影响脾胃功能。即使是实证病人,祛邪也是“衰其大半而后止”。如诊治一例肝硬化患者,是时肝功能全面损害,形羸神疲,纳呆腹胀,大便溏薄,此乃脾胃同病,且脾之运化失常,不能转输化生精微,虽有积聚症瘕,理应先补脾胃以扶其本,稍佐疏肝理气之品,以消当前之纳呆腹胀,此不宜骤用攻逐之品,反伤脾胃,遵张洁古“养正积自消”之论,投资生丸加减,运脾和胃为主,调其升降,使脾胃功能恢复再议逐邪。

科研成果

1、主持的课题有“113例急性细菌性痢疾电子计算机辨证论治疗效对比观察”,“吕继端中风治疗系统”,“益智灵益智健脑作用的实验研究”均通过省级鉴定,其中前两项获得湖北省科研成果二等奖。

2、在全国率先研制成功中医专家微机系统。

3、拟定的益智灵、愈喘灵、健身抗衰1号片,分别用于老年痴呆、咳喘、防止衰老,均获良好的疗效。

获奖情况

1、1990年10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首批带徒的500名老中医药专家。

2、1991年7月,由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荣誉称号

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学术兼职

曾任:

中国生物医学会中医工程学会顾问

湖北省老年医学会理事

湖北中医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出版著作

参加了《控制中医学》、《矽肺病的防治》、《新温病学》等的编写。

主要论文

1.谭子虎,吕继端,朱明方.加减薯蓣丸对D-半乳糖致大鼠衰老作用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5,(05):268-270.

2.王昌俊,吕继端,刘庆芳.脑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微量元素的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3,(05):231.

3王昌俊,吕继端,刘庆芳,等.益智灵的益智健脑作用研究[J].中成药,1993,(06):28-29.

4.王昌俊,吕继端,刘庆芳.益智灵为主治疗老年痴呆51例[J].中国医药学报,1993,(01):33-34.

5.王昌俊,王寿禅,吕继端.试论下法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作用机制和运用原则[J].山西中医,1992,(05):6-8.

6.王昌俊,刘庆芳,吕继端.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血管性痴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2,(05):223-224.

7.王昌俊,吕继端.中医对脑血管性痴呆的认识[J].陕西中医,1992,(04):164-165.

8.朱明方,吕继端.吕继端辨证治疗心痹经验举隅[J].湖北中医杂志,1991,(05):2-4.

9.刘庆芳,洪真,吕继端.黄藤南葛汤治疗中风51例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1989,(02):21.

传承图谱

吕继端→张赤志。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