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范围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眼科疾病,如角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中心性浆液性脉结膜视网膜病变、早期视神经萎缩、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
教育经历
1954年毕业于江苏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医疗本科眼科系。
1961年结业于为期2年半的南京中医学院“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
工作经历
1954年从江苏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南医附院眼科工作。
1961年分配到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眼科工作。
1984年任该校眼科教研室主任。
1985年任附属医院眼科主任。
学术思想
陆老认为眼科的中西医结合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由于医学的进步,过分突出中医中药不太现实,因而西医诊断、中两医结合辨病辨证治疗,或西医外治、中医内治是最常用的结合方式,而前者即中西医结合辨病辨证治疗是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必须研究的核心部分,也是陆老重点关注的关键部分。
在辨证方面,陆老认为在明确西医诊断的前提下,中西医结合辨证是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的关键所在。辨证既包括局部辨证又包括全身辩证,临床上两者既有侧重,又有联系,是由中医整体观念与眼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她强调由于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眼科的相互渗透,眼科除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常用辨证方法和眼科特有的五轮辨证外,现代的中医眼科局部辨证、微观辨证应随科技的进步,赋予更加丰富的内容。这也是眼科的特色所在。
在治疗方面,几十年来陆老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思想的眼科疾病治疗中,能够不完全拘泥于成法,也从点滴做起,以现代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完善和发展中医眼科学中药的使用问题。陆老坚信两个医学体系虽然从基础到临床的认证方法与临床体系极为不同,但对象是同一的,即面对的是患者。所以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医务工作者应该具有为两个体系的结合成为可能的信心而加以努力发掘。两个体系理论上完全结合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我们各科应尽可能去寻找两者的结合点,将来有可能通过这些结合点来以点引线,由线连网,由网带面,最终走向完全的系统的结合。
荣誉称号
学术兼职
曾任:
中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会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中医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眼科专业委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出版著作
主编《世界传统医学眼科学》、《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眼科部分》、《中医学·眼科部分》、《临床药物手册·眼科药物部分》、《离退休生活手册·眼病防治》、《实用中医儿科学·小儿眼科部分》、《中医学概论·眼科部分》等。
主要论文
1.丁淑华,高卫平,范玲,陆绵绵.理血Ⅲ号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42例[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03):53-54.
2.范玲,杨兴华,陈卫平,丁宁,陆绵绵.雷公藤方治疗免疫性眼病[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02):75-76+127.
3.王育良,张子述,魏淳,陆绵绵,寇宗秀,金文亮.消单灵眼液治疗家兔实验性单疱性角膜炎的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1,(03):32-34+65.
4.陆绵绵,范玲,丁淑华.理血方Ⅱ号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30例[J].中国医药学报,1987,(06):32.
5.王育良,张中仪,王子义,王辉,闵云山,张黎,陆绵绵.八宝眼药对家兔外伤性角膜混浊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87,(04):22-24.
6.范玲,陆绵绵,杨建辉.卵黄样黄斑部变性1例[J].实用眼科杂志,1986,(03):174.
7.陆绵绵,赵亚滨,范玲,马凤娥,丁淑华,王友法,王育良.辨证辨病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10):601-603+579.
8.陆绵绵.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100例证治小结[J].江苏中医杂志,1984,(02):20-22.
9.陆绵绵.内伤眼病病因病理的中西医结合理论探讨[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04):228-229.
10.陆绵绵.外感眼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J].江苏中医杂志,1980,(03):57-58+13.
传承图谱
陆绵绵→高卫萍、章淑华、杨兴华、王菁、孙化萍、洪德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