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历
1940年,高中毕业后从师“南京四大名医”之一,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后裔陈逊斋学习中医。
1952年-1957年,以中医学西医身份,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学习西医五年。
工作经历
1944年,出师后在重庆开业行医,开设“方药中诊所”。
1951年,参加西南卫生部中医科工作。
1957年“北医”毕业后,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任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内科消化系主治医师。
1958年-1961年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中医研究班从事教学工作。之后一直在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内科工作。
1975年参加筹建全国中医研究班。
1978年创办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长期主持工作。直至1995年病逝。历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主任、西苑医院副院长。
研究方向
从事肝肾病的诊治研究。
学术思想
首先系统的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及作用、地位、相互关系、结构做了一次全面系统明确的表述和阐释。即:中医学的指导思想——整体恒动观;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气化论;张医学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认识——藏象论;中医学对疾病病因和发病基础的认识——正邪论;中医学对疾病病机的认识——求属论;中医学诊断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和特点——辨证论治;中医理论产生的物质基础-“侯之所始,道之所生”;中医学的论理工具——阴阳五行学说。
提出辨证论治创新模式并研制肝肾病系列方。第一步,按脏腑经络理论对疾病进行“定位”。第二步,从阴阳、气血、表里、虚实、风、热(火)、湿、燥、寒、毒对疾病进行“定性”。第三步,“必先五脏”,即在上述定位、定性的基础上,辨析出反映疾病本质的主要病理变化,完成“辨证”,提出中医诊断。第四步,“治病求本”,即找出相应的治法和方、药。第五步,“治未病”,即根据中医“五脏相关”的整体观,通过调节相关的未病脏腑,协助治疗已病脏腑,进行整体调控以提高疗效。提出了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新的诊治模式,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发展与创新,作了新的探索。
科研成果
1989年《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获国家中医管理局药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年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课题《著名中医方药中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治经验研究》,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获奖情况
199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同年获“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学奖状。
荣誉称号
学术兼职
曾任:
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
药品评审委员会委员
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
出版著作
《医学三字经浅说》
《中医基本理论通俗讲话》
《辨证论治研究七讲》
《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的物质基础》
《温病汇讲》
《温病条辨讲解》
《医学承启集》
《实用中医内科学》
传承图谱
陈逊斋→方药中→ 袁晓军、方芳、曲峰、孟凤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