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刚

xuanhujiaoyu

朱正刚

朱正刚,男,主任医师。曾拜师燕青门一代骨伤宗师赵锦才研习骨伤医术,后入医校深造。曾任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院长等职。是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姓名

朱正刚

性别

临床职称

主任医师

诊治范围

擅长治疗各种骨坏死、骨不愈合、急慢性骨髓炎、各型颈、腰椎管狭窄、椎间盘急慢性突出、各种闭合性软组织损伤、骨折、各种疑难骨关节顽疾、劳损后遗症等骨伤疑难疾病。

教育经历

曾拜师燕青门一代骨伤宗师赵锦才研习骨伤医术,后入医校深造。

工作经历

历任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院长、骨伤研究室主任、股骨头坏死研究室主任等职。

学术思想

1、整体观念与局部并重

整体观念是中医的理论核心、重要思想,贯彻于辨证、治疗的整个过程,也是朱老治疗伤科疾病的核心所在。他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皮肉、筋骨、脏腑、经络、气血及各种组织器官,在结构上互为一体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依赖,互相协调,相互为用,互相制约。在正常情况下,由经络沟通、气血输布、阴阳五行调节制约,使整个机体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同时人体又与周围环境、宇宙空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然界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但也是疾病发生的外在因素与条件,所以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在伤科诸症治疗上认为“人是一个小大地,牵一发而动全身,局部损伤会出现全身症状”,强调整体观念的重要性。也就是人体无论受到何种原因,何种形式的损伤,都会使气血混乱,经络受阻,脏腑功能受到影响,出现局部与全身症状,导致阴阳气血失调,从而使人体这个整体处于“不平衡状态”。正如《正体类要》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很明确地说明了局部病变与整体的关系。朱老认为,在治疗伤科疾病吋,在重视全身脏腑气血的整体变化和治疗。局部受伤就不能只从局部着手,而应该局部与整体齐观。在临床上,不能单独重视骨折断端的修复、防止骨折移位的处理,而忽略了骨折后全身功能的变化。不能只着重骨折的固定而忽略了关节的活动。不能只想通过外部的机械固定,而忽略或不设法利用身体内部的有利因素。所以既重视损伤局部的情况,又要注意观察全身的变化,以辩证为主,辨病结合,分清主次、轻重,辨证论治,不可以偏概全。

2、以中为主,中西结合

历经几千年的祖国医学博大精深,是包括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的我国古代哲学和医疗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产物,经过历代医家的丰富、发展逐渐成为一门有自我完整体系的自然科学。阴阳五行学说、经络气血学说、藏象学说、整体观念、辨证施洽等思想、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这些思想、理论对我们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以西方医学为代表的现代医学西医)以人体解剖学为基础、充分利用极具时代性的其他自然科学成果不断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并不断总结更新。其检查手段的先进性、治疗措施的及时性成为当今世界医学主流。两者相比,中医的优势一是理论丰富、方药众多;二是强调人体与自然局部与全身的整体观念,强调“证候”与治疗方法的辨证关系。西医的优势在于诊查手段的先进性、对局部病变病理认识的深刻性及对应治疗(特别是手术)的彻底性。如何融会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的优点(特别是中医骨伤科方面),发展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中医之路,成为既不拘泥于古老中医,又不完全西化的现代中医,成为目前临床中医界的一大困惑。朱老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在坚持中医诊治思想的同时不断吸取西医的长处,逐渐形成了“西学中用,以中为主,中西结合”的诊治思想他认为,在诊治疾病时,首先应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化验、影像等现代科技手段和西医检查方法明确疾病的病名诊断,掌握或了解疾病局部的基本病理政变;然后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基础,结合脉诊杏,以中医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理论为指导,一方面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机,一方面确定当下的具体证候;最后处方治疗。其治疗方法以中药为主包括内服、外用),包含手法,少数情况下手法不能整复的采用手术等西医方法。朱老认为,很多情况下中医的证候代表疾病的“本”,西医的局部病理改变代表疾病的“标”。一般情况下先治本后治标,先治全身证候后治局部病损,或标本同治;但当局部病损为疾病的主要矛盾,为“本”时,则应先治局部。

3、以气为主,以血为先,调理气血为根本

《黄帝内经》论疾病发生之理,是基于阴阳而归结到气血,骨伤科疾病不论是在脏腑、经络、或在皮肉、筋骨都离不开气血。气血之于形体,无处不到。气属阳、血属阴,故气血是阴阳的物质基础。气血不和,即是阴阳不平而有偏颇,因损伤而致的疾病,亦关乎气血阴阳之变,所以治疗气血是骨伤科的核心对于因损伤而成的疾病,其辨证论治原则,虽然说内伤应注意经络,外伤当着重筋骨,但总不离乎气血,故伤科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立在“气血并重”之上,不能专主血或专主气而有所偏。巢氏《诸病源候论》说:“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可知损伤而成瘀血,是由于血行j失度、不能随气而行之故清胡廷光在《伤科汇纂》中更明确指出:“若专从血论,乃一偏置说也。”朱老理伤的基本原则,亦是气血兼顾而不偏废。然而形体之抗拒外力,百节之能以屈伸活动,气之充也,血的化液濡筋,成髓养骨,也是依靠气的作用,所以气血兼顾而宜“以气为主”。不过积瘀阻道,妨碍气行,又当祛瘀,则应“以血为先”。以新伤来说,一般的内伤,有时发作较缓,受伤后,当时或不觉得什么,过后乃发作,对此类病情,治法多“以气为主”而予以通气、利气。倘为严重一些的外伤,如骨折、伤筋、脱臼等,其病态立现,其治就需“以血为先”而予以祛瘀、化瘀。临床所见症情变化多端必须随机应变。总之,“以气为主”是常法,“以血为先”是变法,这是朱老理伤对内治所掌握的原则正如薛已在《正体类要》中明确提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的观点。朱老通过长期的临床经验实践,体会到薛氏之说为治伤之准绳。因此,朱老认为:理伤宜气血兼顾,气血的关系则是以血为先以气为主。气血理论是与损伤有关的基础理论的核心,也是指导治疗的关键。

4、治伤重视调理气血,顾护脾胃

在治疗用药上,朱老治伤善于调理气血,顾护脾胃,谨守病机,从常达变,为其独到之处。因脾和胃同属于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靠于脾和胃的生理功能。机体的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沖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而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瘭之官,五味出焉.…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也”。《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饮食营养和脾胃对饮食水谷的运化功能,对于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脾胃健旺,则荣卫、津液化生有源,散布全身,以养脏腑、筋脉。肾脏得养,则骨强髓盛,筋骨修复加快;同时津液充盛濡养筋骨,为筋骨修复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人体之所以有生机和活力,有赖胂胃的滋养和健运,若脾胃失运,则运化失常,化源不足,气血化生无由,脏腑形体、四肢百骸皆失所养,则百病丛起。朱老在临证中认为:外来伤害致骨断筋伤,使骨骸筋脉受损,瘀阻气机,气行不畅,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加上骨伤患者多半卧床静养,其正常生活节律遭到破坏,必扰及脾胃运化功能。胂胃虚弱则气血化生不足,筋脉无以滋养,故筋骨损伤经久难愈。由于脾、肾生理上关系密切,故病理上也往往相互影响。特别是骨折筋伤日久,肝肾不足、肾脏亏虚不能生土,导致脾胃虛弱。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即是说明四肢的功能正常与否,与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健旺密切有关。朱老认为大凡治病,必先借脾胃之气以为行药之主,脾胃强而药力直达病所,若脾胃失常,攻亦不去,补亦难藏,此非药不去病,实为脾胃不能生化,药物难散布全身所致。可见药物精华的吸收和输布,亦有赖于脾胃的运化。

5、筋骨并重,善补肝肾

朱老认为人体筋与骨是相互依赖、相互为用的。骨骼在人体中有支架、杠杆作用,为筋提供了附着点和支于,筋骨关系密不可分。从结构上看,骨的周围包绕着筋,骨由筋连接而成关节。从功能上看,骨是活动的支点,筋是活动的动力和保证,二者缺一不可。从病理上看,骨伤必伴随着筋伤,外力侵及人体轻则伤筋,重则伤筋中骨,不论单一受伤,或者两者皆伤,都会出现筋骨两者功能协同障碍。因此朱老十分强调治伤要筋骨并重,即是单纯的筋伤,从治疗开始也应注意不断维持、发挥骨的支撑和筋的运动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加速创伤的痊愈,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朱老认为:骨外包着肌肉,筋附着在骨土骨折及关节脱位时,筋同时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临床上治疗应筋骨并重,既注意接好断骨又不可忽视对筋等软组织损失的洽疗,才能促进骨折的愈合。筋柔才能骨正、骨正才能筋柔,故此才能消除骨折愈合关节脱位整复后的遗留问题,如关节强直不稳等。中医学认为筋骨与肝肾两脏是密切相关的。肝主筋,《内经》讲:“肝者……其充在筋”,“肝主身之筋膜”,这就说明了肝与筋的关系。又提到“肝藏血”,肝血充盈就能“淫气于筋”,使筋有充分的濡养,筋强才能“束骨而利关节”。肾主骨,“肾者……·其充在骨”,“肾生骨髓……在体为骨”,又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也就是讲骨的生长、发育乃至损伤以后的修复,要依靠肾脏精气的滋养。从筋骨损伤的治疗来讲,必须注意肝肾两脏的情况。所以朱老在骨伤疾病的治疗中,无论是骨折、脱位,还是骨伤杂症,都非常注意对肝肾的治疗,在洽疗这些病的时候,按照临床及八纲辨证,将其分为阴虚、阳虚、气虚,血虚,重用补骨脂、骨碎补、淫羊藿、狗脊、杜仲、熟地黄、黄芪、续断、怀牛膝、鹿角胶、枸杞、桑寄生、等药物,随证使用,往往取得良效。由此不难看出,治伤之本唯有善补肝肾,使肝血充盈,肾精充足才能筋劲骨强。

6、以稳、准、巧、快的手法施以整骨

朱老非常重视骨折、脱位的复位手法,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说明手法是骨伤科外治中正骨的“首要任务”。筋骨损伤后用手法对于“断者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完,突者复平”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他认为正骨手法是中医骨伤科的精髓和独到之处,是对世界医学的主要贡献。绝大多数的骨折,只要正确运用手法整复,是可以达到解剖或接近解剖对位的。朱老强调正骨手法治疗骨伤疾病要根据病人的年龄、骨折移位的情况、骨折部位而采取不同的手法。

7、重视古方,擅于变通

朱老一向强调:中医经典就是为中医学立的规矩,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方向与原则。作为一个名符其实的中医,必须循经典著作之规,蹈辨证施治之矩。他在治学和临证时,始终遵循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特别是《伤寒》、《金匮》被誉为方书之祖,朱老推崇至极。他说:“古方之为用,如同打靶,证为靶,药为弹。药证相投,配伍得当,方能百发百中,有起死回生之效”。对一些古方的应用,既要依常规,又不拘泥于一方一法,应随证加减化裁。朱老常将古方独用或并用时方于临床,方随法出,变化无穷。他认为用经方疗疾只要做到临床辨证、立法、选方准确,药物剂量比例适当,方证相对、审机识变,把握理、法、方、药的统一,那么疗效是非常显著的。

荣誉称号

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学术兼职

中华全国医学会重庆市骨伤科专委会主任

四川省中医学会中医骨伤专委会委员

重庆针灸学会理事

主要论文

1.修奇志,公孙婷,朱正刚.内服外用中药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膝关节慢性滑膜炎53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09):1616-1617.

郭剑华,朱正刚,朱丹,索之毅.多用灸具治疗痹证310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4(01):21-22.

3.郭剑华,朱正刚,万明权,朱丹.“神农塔灸”治疗痹证160例疗效总结[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3(02):21-22.

4.朱正刚.疗骨丸治疗膝关节增生性关节炎42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1992(11):38-39.

5.朱正刚.手法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J].重庆中医药杂志,1988(02):25-26.

6.朱正刚,王远明,朱忠庆,洪波,雷慧琴,王道德,沈秋生,钱志伟,赵时碧.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干骨折103例[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11):696.

7.朱正刚.手法整复,小夹板、圆条形压垫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07):404.

传承图谱

朱正刚→修奇志。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