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汉钧主任医师_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xuanhujiaoyu

唐汉钧

唐汉钧,男,汉族,江苏省江阴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上海市中医学院,师承于顾伯华先生,为顾氏外科第四代主要继承人。现就职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是全国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姓名

唐汉钧

性别

民族

汉族

籍贯

江苏省

出生日期

1938年

临床职称

主任医师

教学职称

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业院校

上海市中医学院

诊治范围

擅长治疗中医外科诸疾,对疮疡、颈颌淋巴肿、乳腺病、甲状腺病、周围血管病、皮肤难愈性溃疡、复杂性窦瘘、肛门疾病、皮肤顽疾,乳癌、甲状腺癌、胃肠癌术后、放化疗期间的调治,毒蛇咬伤的救治以及外科疑难杂病等。

教育经历

1963年,毕业于上海市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师承于顾伯华先生,为顾氏外科第四代主要继承人。

工作经历

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外科科主任,上海市中医乳房病特色专科主任。

学术思想

(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唐老在临床诊疗强调要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认为中医外科范畴的疾病,大多以体表的局部病变来表现,虽然许多疾病按辨证分型具有相同的证型,例如都是湿热壅盛证,但因疾病不同,在治疗中除采用清利湿热治法外,还应根据病种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祛。同时对于某些慢性病,还应注意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临证时不仅要辨识病名、辨证分型,还要对正确判断疾病的分期。通过这一思维方式而作出的诊断、治疗要点,才能将病、证、期、理、法、方、药结合起来,全面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预后转归,从而达到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二)首创补虚祛瘀生新法治疗慢性溃疡

1、审证求因,强调“虚”“瘀”是溃疡久治不愈的病理基础中医学对慢性皮肤溃疡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疗效,历代医学文献对此都作过阐述。唐老精研医籍,认为古代医家重视“腐一瘀一虚”“久病必瘀,久病必虚",慢性皮肤溃疡由于日久不愈,必然有“虚”和“瘀”的存在,成为创面难以愈合的两大主因。

2、治病求本,主张“瘀不去,肌不生,气血盛,肉乃长”唐老认为,“凡疡症虽发于表,而病根则在于里”。下肢慢性溃疡主要病机是久病正虚,气血瘀滞,营卫不畅,肌肤失养,复染邪毒所致。本虚标实,“瘀”为本,“腐”为标,内先虚,而后外溃。结合数十年临床观察和治疗体会,补充前贤所论“祛腐生肌”“腐不去,肌不生”,认为急性溃疡祛腐后即生肌符合前贤所论的“祛腐生肌”。慢性溃疡则不然,“腐”去常常新肌不生,或难生,因此提出“瘀不去,肌不生,气血旺,肉乃长”之说,首创“补虚祛瘀生新祛”治疗慢性溃疡。“祛腐”“祛瘀”相辅相成,“瘀腐去,新肉生”。唐老除重视本症的外治,还注意到本症“正气不足,脐络瘀滞”这一内在病机变化,故主张从整体出发,调动全身积极性,平衡阴阳气血,助养新生。坚持“治外必本诸内”,主张辨证分期,内外合治,标本兼顾,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内外合治,重视温通托补,意使瘀毒移深居浅,而不宜过用攻伐之品,以免更伤正气。托补重在脾胃,疮疡久溃,肌寒肉冷,脓汁清稀,邪毒不出,疮口不合,多因脾气虚弱,气血亏损,卫外不固之故,补脾而助气血生化之源,使气血充旺,生肌有源,托毒外出,又发展“脾主肌肉”内涵。认为脾所主之肌,不单指动腰转体之骨骼肌,束血于脉内的血管平滑肌亦为脾所司,下肢慢性溃疡多伴发下肢浅静脉曲张,脉管肌肉虚弱不能运血,而成血瘀之证。故临证多用健脾益气药,尤喜重用黄芪,因黄芪素有“疮家圣药”的美称,具有益气升阳、托毒生机的功效,能补五脏之虚,入脾而托已渍痈疡,性虽温补,而能通畅血脉,流行经络,无碍于壅滞,对久不收口的创面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温通重在行瘀调和营卫,整个治疗过程中贯通活血通络之法。善用藤、络、虫类药物,取其有搜络剔邪、疏通经络之效。

(三)谨守病机,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是辨证论治的根本原则,即针对疾病发病内在的本质规律和机制,以及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唐老在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务求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冶疗。标和本是一个相对概念,有多种含义,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关系。如从邪正双方来说,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旧病、原发病是本,新病、继发病是标。疾病的发生、发展,一般总是通过若干症状而显示出来。但这些症状只是疾病的现象,并不是疾病的本质。因而,唐老常讲:只有充分地搜索、了解疾病的各个方面,包括症状在内的全部情况,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综合分析,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确立恰当的治疗方法。

在复杂多变的病证中,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因而临证时,唐汉钧十分重视治疗的标本缓急。认为治疗过程中一般是“治病必求于本”,但在某些情况下,标病甚急,如不及时解决,可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疾病的整体治疗,则应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法则,先治其朽病,后治其本病。并区别不同情况,适当标本兼顾,采用标本同治的法则。

(四)外病内治

唐老强调在辨证治疗中要本着“治外必本诸内”的原则。中医外科疾病虽多发生在人体肌肤表面,但都有其内在的发病原因和机制,治疗中要针对其病因病机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这一点对于慢性中医外科疾病尤为重要。

科研成果

对乳腺增生病,除辨证选用疏肝理气,化痰散结,调摄冲任诸法外,还擅用益气健脾、疏肝活血法治疗,相关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奖。

此外,研制的“复黄生肌愈创油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的资助井获科技成果奖。扶正清瘿法治疗瘿痈(淋巴性甲状腺炎)、祛腐化瘀拖线灌注法治疗复杂性窦瘘、中医内外治结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研究等,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甲级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市科技成果奖、临床医疗成果奖等15项。

获奖情况

1983年,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

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5年,获上海市卫生局先进、上海市名中医称号。

1997年,获上海市十佳医师提名奖。

荣誉称号

国家级名老中医,上海市名中医

学术兼职

中华中医学会中医外科学常务委员、顾问

出版著作

主审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卫生部教材《中医外科学》,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外科临床研究》、《实用中医外科学》、《现代中医乳房病学》等10余本专著。

主要论文

1.唐汉钧.中医外治纲要(下)——中医外治机理探讨与证治知要[J].中医外治杂志,2014,23(05):6-8.

2.唐汉钧.膏方在中医外科领域的应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06):8-11.

3.唐汉钧.再读《血证论》有感——失血之治[J].光明中医,2012,27(09):1881-1882.

4.唐汉钧.毒蛇咬伤救治心得[J].天津中医药,2010,27(05):353-355.

5.唐汉钧.中医外科证治心得[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3):1-4.

6.唐汉钧.乳腺增生病辨证论治述要[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06):49-51.

7.唐汉钧.中医药发展的瓶颈与中医外科学发展的理性思考[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10):48-50.

8.唐汉钧.秉承传统,开拓创新——从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史看继承与创新[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03):169-173.

9.唐汉钧.乳腺癌术后的临证思考[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01):3-6.

10.唐汉钧.乳腺癌的中医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02):168-172.

11.唐汉钧.外治疗法临床验案选要[J].中医外治杂志,2003,(01):3-5.

12.唐汉钧,刘晓鸫,阙华发.立足临床直面变谱弘扬特色提升学术——对中医外科学发展的理性思考[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09):7-9.

13.唐汉钧.重用生黄芪治外科病[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09):12-13.

14.唐汉钧,刘晓鸫,赵聿平.运用东垣学说治疗甲状腺疾病经验[J].中医杂志,2000,(05):273-274.

传承图谱

顾伯华→唐汉钧→阙华发、刘晓鸫、程亦勤、向寰宇、徐杰男、沈亮、陈豪、邢捷、李斌、周敏、楼映、蒉纲。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