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根主任医师_浙江省中医院

xuanhujiaoyu

王坤根

王坤根,男,江苏宜兴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就职于浙江省中医院(浙江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内科,历任浙江省中医管理局局长,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中医系主任,浙江省中医院院长、书记,为全国第四、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中医脾胃病学”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治未病学”学术带头人。

姓名

王坤根

性别

民族

籍贯

江苏省

出生日期

1945年

临床职称

主任医师

教学职称

教授

诊治范围

擅长诊治消化、心血管疾病及肿瘤等。

教育经历

1961年,师从当地名医范士彦五年制中医学徒。

1975年,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现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进修。

工作经历

1966年9月出师,便长期在基层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1979年,在全国中医招贤考试中,以全省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选拔调入省中医药研究所从事心血管临床研究。

1983年,在干部“四化”的大背景下调入省卫生厅中医处从事中医管理工作。历任浙江省中医管理局局长,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中医系主任,浙江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院长、书记。

学术思想

精于从五脏、气血、阴阳调治杂病,临床尤重脾胃,提出:

1、脾胃后天,胃气为本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若脾胃健壮,则正气强盛,邪不能入。人以胃气为本,调摄脾胃之气是维持健康之根本。如果胃气不伤,食欲不损,疾病虽重亦能逐渐恢复。反之,如若胃气已伤,即使身染轻疾,亦必迁延难愈。

王老强调,诊治疾病时,不论病人身犯何疾,医生都要认真评估其胃气状态。若病情严重,而兼见轻度脾胃受损情况,则治疗中要佐以调理脾胃之品;若是脾胃已严重受损,则应以调摄脾胃、保养胃气为主,再配以祛邪。

2 、脾胃分治,升降为要

《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关系密切,在解剖位置上,“脾与胃以膜相连”;在生理功能上,脾胃纳运相济,升降相因,共同完成腐熟水谷、升清降浊以化生气血之功;在病理方面,脾胃之病每多互传,最后形成脾胃同病的转归。倘若脾胃失其健运之力,胃气不降,则糟粕不得往下传递,其在上者则为噎膈,在中者则见脘腹胀痛,在下者则致便秘;不降反升,则发生呕吐、嗳气、呃逆、反胃。脾气不升,不能运化精微和化生气血,则脘腹胀满、便溏腹泻、神疲乏力;不升反降,则现内脏下垂、脱肛、大便滑脱不禁等。总之,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之枢。若升降适宜,则中焦气机顺畅,出入有序,生化有源;若升降反常,则传化失司,灾害至矣。气机郁滞日久,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气病及血,而致“湿阻”“食积”“血瘀”等病理产物的产生,从而加重病情,使病机复杂化。

脾属湿土,胃属燥土;胃主纳,脾主化;胃气以下行为顺,脾气以上升为宜。清代叶天士遥承东垣之学,又不囿于其说,倡言“脾胃当分析而论”,擅长“养胃阴”治法,其“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纳食主胃,运化主脾”等论述,既是脾胃经典理论的发展,又是“脾胃分治”的理论精华,对后世的脾胃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故而王老认为论治脾胃,必须重视脾升胃降的气机特点,分而治之,相互配合,乃有佳效。若情志不遂,肝郁气滞,导致胃失和降,或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而使胃气壅滞,其中挟食、挟湿、挟痰、挟瘀虽然间或有之,但总以气滞为主,治宜理气通降。胃为燥土,邪客多热,易化燥伤阴;胃疾日久不愈,气郁化火,亦灼伤胃阴;肝气易亢,气机横逆,最易犯胃;肝郁化火,更能灼伤胃阴。胃阴一亏,胃失濡润,则必然不能和降,唯待津液来复,胃气才能下行。治疗应甘凉濡润以养胃阴,慎勿滋腻,佐以行气化滞,以助胃气和降。脾胃受损,清阳不升,则中气易陷,陷则浊阴不降,停滞中焦,导致气机壅滞,虚中挟滞。此时若一味补益升提,则脾气愈加壅滞;若单用疏理,则胃气愈加虚陷。此当脾胃分治,升降并调,补中有行,且行且降。具体来说,王老治疗脾胃病的脾胃升降法,表现为七个方面。

行气助运法(升降脾胃) 脾胃乃一身气机升降之枢纽,在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内外病因的作用下,脾胃气机常会发生一过性的紊乱。如脾气当升不升,则见泄泻;胃气当降不降,而现便秘、嗳气;脾胃之气阻于中焦,而致脘胀、脘痛等。此时,需嘱病人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并以辛苦芳香之品,如藿香、苏梗、香附、陈皮等流通气机,则诸症可期痊愈。

除湿运脾法(运脾) 脾主运化水湿,脾失健运,再因外感湿邪、内伤饮邪,则成湿困脾土之证,而见脘腹胀满、口中粘腻、纳谷不馨、肢体困倦、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等,治当中下分消,或用苍术、厚朴苦以燥湿,或取茯苓、猪苓淡以渗湿,并伍辛苦行气之品健运脾气。若寒湿较盛,则加干姜、草果、荜茇、草豆蔻等温运中阳;若湿热交争,则伍黄芩、黄连等清化脾土。

补益中气法(补脾) 若内外病因持续作用,加以湿浊、食积困阻中阳,出现神疲乏力、脘腹胀满等中气不足的表现,则可使用益气之品。黄芪、党参为补气上品,黄芪补而利水,丰腴者为宜;党参补而守中,羸瘦者更佳。脾主升清,脾气虚弱,清窍失养,则现头晕、耳鸣;水谷不布,则为久泻、久痢;内脏失举,而见胃缓、脱肛。此时益气当佐升提,方取补中益气汤。胃主降浊,胃气虚弱,气逆而上,故见嗳气、呃逆、呕吐。此时益气当伍降逆,方取旋覆代赭汤。

脾胃为后天之本,纳化水谷、水液。脾胃虚弱,谷气不消、水液停滞,而为食积、痰湿之证,治当益气和中,兼以化湿、消导,方取香砂枳术丸。气损及阳,胃脘冷痛,得热则减,当用干姜、肉桂温中散寒;气损及血,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需配熟地、当归补血填精;气损及津,口干苔净,更衣干结,则加石斛、麻仁濡养脾阴。

消食导滞法(和胃) “六腑以通为用”,腑气通降不利,复因饮食不节,以致食滞胃肠。若胸脘胀痛、嗳腐吞酸、厌食呕恶者,师以保和丸消导之;脘腹胀痛、肠鸣泄泻、便溏不爽者,则取小承气通导之。王老习用之消导药颇多,用法各异:山楂能除肉积,麦芽善消面食,枳椇子能除酒积;谷麦芽兼健脾胃,莪术尚调气血;莱菔子下气导滞便秘尤宜,建神曲疏风止泻下利更佳。若胃阴不足,舌红光绛者,王老则选醒胃生津之品,如生谷、麦芽等。

滋阴降火法(养胃) 若素体阴虚,或因高热久病,则见脘腹隐痛、饥不欲食、更衣干结、脉来细数等胃阴不足之象;若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则有消谷善饥、口舌生疮、牙龈红肿、脉来洪大等胃火炽盛之状。脾阴虚则除阴虚之象外,又见脾失运化或脾气不升之征,症见腹胀纳呆、皮肤干燥、肌肉消瘦、唇红燥裂等。脾阴虚多见于内伤杂病、久泻久吐之后。

胃阴不足,虚火内生,胃火炽盛,津液必耗,治疗均可用玉女煎养阴清热、引火下行。实火甚者,加黄芩、黄连、栀子苦寒直折,或佐防风、藿香、升麻发散郁火;津伤甚者,以沙参、麦冬、百合甘凉生津,或用芍药、乌梅、甘草酸甘化阴。此外,王老常伍佛手片、陈香橼、绿梅花等清轻之品疏理气机。若为脾阴不足,则减寒凉诸药,增太子参、山药、莲子肉等甘平濡润之品。

清热化瘀法 “初病在经,久痛入络”,湿、食、气、瘀郁久易于化热。若病情迁延不愈,王老常加清热化瘀之品。化瘀有和血、活血、破血三种:所谓和血,即补血活血,师喜用丹参、赤芍、鸡血藤三味,因其补血而不滞血,活血而不伤血;若脾胃虚寒,则将赤芍炒用,以制寒凉之性。活血之品以桃仁、红花、乳香、没药、蒲黄、五灵脂为代表,破血可用三棱、莪术、王不留行、凌霄花、甲片等逐瘀消癥,或以水蛭、虻虫、虫等搜剔通络。王老指出,血瘀证的治疗当以去除致瘀之因为务,稍佐和血、活血之药,破血药的使用尤当审慎。

清热有中下之分:清化中焦,用黄芩、黄连、竹茹、蒲公英、蛇舌草、半枝莲等;清利下焦,则用黄柏、白头翁、马齿苋、地锦草、红藤、败酱草等。其中黄芩、蒲公英、竹茹无伤津之弊,为清热佳品。黄连轻用(1~3g)醒胃,久用能致肝损,需要注意。

祛邪扶正法 气滞、气虚、湿阻、食积、血瘀等互为因果,且郁久化热,气耗为寒,临床中寒热虚实错杂之证往往更为多见。此中在难以区分因虚致实或因实致虚之际,当以祛邪为务,因“若先论固其元气,以补剂补之,真气未胜,而邪已交驰横骛而不可制矣”。

3、 脾胃居中,能和五脏

脾胃为中土,万物所归,诸脏疾病,皆可影响脾胃。正如张景岳《景岳全书》所云:“五脏之邪,皆通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病在脾胃,亦可累及他脏。李杲则说:“胃者十二经之源,水谷之海,平则万化安,病则万化危。”反之,调理脾胃,亦能使五脏和合。诚如《景岳全书》所云:“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

脾胃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有关联,其中又以与肝胆的关系最为密切。生理上,脾胃升降和谐,有助于肝胆疏泄条达。如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中指出:“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另一方面,脾胃纳运水谷亦有赖肝胆升发之气。诚如唐容川在《血证论·卷一·脏腑病机论》中所言:“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胆中相火如不亢烈,则为清阳之木气,上升于胃,胃土得以疏达,故水谷化。”病理上,两者可相互影响,即木病及土或土病及木。

木不疏土肝胆之气疏泄不及,水谷纳化失司,症见精神抑郁、胸胁满痛、纳食欠馨、嗳气太息等,治当疏肝(胆)解郁,方如柴胡疏肝散。

木横克土肝胆之气疏泄太过,则易克伐中土。脾家素弱,则为肝(胆)旺乘脾之证,见急躁易怒,脘胁胀痛,肠鸣泄泻,治当泄肝(胆)健脾,方以丹栀逍遥散加减。胃家素实,则为肝(胆)旺乘胃之证,见心烦易怒,嗳气呕吐,口苦吞酸,治宜泄肝(胆)和胃,方以左金丸化裁。木病及土,升降失司,久而脾胃虚弱,症见抑郁不欢,食少纳呆,神疲肢倦,腹痛作泻,呕吐嗳气,则当调肝佐以扶土。脾胃为生血之源,肝为藏血之官,营血不能化生,肝血失于归藏,而见目睛干涩、面色无华、经淡量少等阴血不足之象,当合四物汤补血养血。阴血不足,心神失养,血虚阳亢,扰乱神明,遂有烦躁不安、夜寐不宁等血虚内热之征,当再合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柔肝健脾,宁心安神。气郁化火,气盛亦能化火,火能耗气,热灼阴血,横克中土,上犯头目,内扰神明,遂成虚实错杂之证,常以滋水清肝饮加减。

土虚木乘脾胃虚弱,不耐肝(胆)气克伐,症见乏力纳呆,腹痛作泄,则当健脾疏肝(胆),方以归芍六君子汤加减。

土反侮木高粱厚味,损伤脾胃,水湿内停,郁而化热。湿热滞于中焦,纳呆脘胀,阻遏气机,泛恶便溏;胃气夹胆火上冲,因见口苦,夹肝火上炎,则有吞酸。治当清化湿热、和胃降逆,方以黄连温胆汤加减。王老不仅治疗脾胃疾病善于辨证用药,对于其他脏腑病证也每每从脾胃入手,如治疗慢性咳喘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培土生金、治疗肾性水肿以苓桂术甘汤补土制水、治疗痰湿内盛之失眠以半夏泻心汤合半夏秫米汤和胃安神等等。

4 、治养结合,以养为主

中医学治疗疾病,不仅注重积极的燮理阴阳、整体治疗,还十分注意对身体的调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发生,内因为主,外因为辅。“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调理内部功能,可提高机体抗御疾病的能力。因此,王老反复强调,医者在疗病的同时要积极向病人告知养生保健的方法(如饮食养生法、情志养生法、经络养生法、时令养生法、药物调养法等),这样方可更好地促进疾病的向愈。如饮食养生法,提倡盛怒之下不宜进食,悲伤泪下之时不宜立即进食,疲劳之际不宜立即进食,辛辣厚味、冷饮舔食不宜多食等等。

除了强调脾胃在诊治疾病中的重要性,王坤根对其它很多疑难杂症也有自已独到的见解,并且非常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认为肿瘤宜“健脾扶正,兼以祛邪,燮理阴阳,以平为期”,例如防治胃癌,提倡分期而治:早期“升降气机、调和肝胃”,中期“健脾益胃、祛邪扶正”,后期“益气和血、补虚泻实”。老年病宜“益气活血顾胃气,通阳利水去实邪”。如论治冠心病,提出“健脾化痰、补土生火治未病”;“痰瘀同治、补虚泻实治已病”;“益气活血、食养将息防病复”。

拟定膏方时亦充分体现了“治未病”思想,倡导膏方可“未病”调体、“欲病”疗症、“已病”却病,将膏方调治的重点人群放在代谢障碍与老年保健上。认为膏滋方必以辨证为先。强调不必一味补益,当随其脉证,攻补兼施,合证为宜;而辨证选方,必从五脏入手,顺四时为法;合诸方为一炉,参前后而定主次;在此基础上,精准选用细料药,务以调和五脏,定其血气为务。如是,则膏方不但可以愈疾,更能调摄阴阳,增进体质。

王坤根临证擅用经方,师古不泥古,创制了“痞痛舒”、“三术二陈一桂汤”、“柴郁二陈汤”、“柔肝和胃饮”、“调气通腑汤”等高效经验方。

科研成果

主持和参与“痞痛舒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痰瘀同治防治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临床应用研究”、“冠心病中医临床分型客观指标研究”、“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的变化规律及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霜桑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等多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痰瘀同治防治冠心病的关键技术及机制和临床研究”获201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痰瘀同治防治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临床应用研究”获浙江省中医药科技一等奖,“痰瘀同治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获浙江省中医药科技二等奖,《现代中医保健丛书》获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国中医药科普图书著作奖三等奖,“中医医院临床学科评估体系的建立与研究”获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

获奖情况

2007年,当选为首届“全国名中医”。

此外,荣获卫生部批准设立的中国医师行业最高奖——第二届中国医师奖。在任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书记期间,曾获“浙江省优秀院长”、“全省优秀思想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荣誉称号

国家级名老中医、浙江省名中医

学术兼职

曾任: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

浙江省医学会常务理事

浙江省医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

浙江省医师学会常务理事

浙江省医院管理学会常务理事

浙江省抗癌协会理事

浙江省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首届老年病专业委员会顾问委员

浙江省保健委员会干部医疗保健专家

《浙江中医杂志》编委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

《肿瘤预防(抗癌)杂志》编委顾问

出版著作

主编《现代中医保健丛书》、《浙江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诊疗规范》等多部专著。

主要论文

1.谢丹,王坤根.《临证指南医案》降气法的应用特色浅析[J].中国中医急症,2019,28(01):156-158.

2.王坤根,孙洁,林友宝,智屹惠,沈淑华.从病案谈辨证论治[J].中医杂志,2017,58(07):608-610.

3.沈淑华,王坤根.王坤根“肝脾不和证”发微[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05):1158-1160.

4.智屹惠,王坤根,代建峰,沈淑华,童宏选.王坤根辨证论治胃肠功能障碍经验撷要[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06):830-831.

5.王坤根.胃复春片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06):37-38.

6.王坤根.补肺益肾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06):555-556.

7.王坤根.中医辨证治疗胃癌93例[J].中医杂志,2004(06):441-442.

8.王坤根.杨继荪临证用药经验举隅[J].中国医药学报,2004(05):294-295.

9.王坤根.和法临床运用新探[J].浙江中医杂志,2004(04):26-27.

10.王坤根.复方猴头胶囊治疗慢性胃炎60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04(02):43.

传承图谱

范士彦→王坤根。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