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I
PCI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指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重建心肌血运,用于治疗冠脉疾病。PCI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旋磨术、激光血管成形术等,不仅能提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生存率,也能缓解慢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改善其生活质量。甚至,在许多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情形时,PCI可以达到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同的临床疗效,且由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因而可作为一种优先选择的治疗方法。
标题
常用名
手术时长
治疗周期
效果持续
参考价格
恢复时间
适用人群
PCI主要适用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冠脉综合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等冠脉疾病的患者。
禁忌人群
1、稳定的无保护左主干的患者,其冠脉解剖不适合行PCI者。
2、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不应对非梗死相关动脉进行PCI,对症状发生>24小时血流动力学及电稳定且无严重缺血证据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不应行PCI。
3、若患者不能接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则不应行PCI治疗。
技术/手术风险
1、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检查、治疗过程中均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特别是在冠脉介入治疗过程中(PTCA、旋磨、激光治疗等)更易发生。持续、严重的冠状动脉痉挛常可导致急性冠脉闭塞,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甚至死亡。及时发现和处理常可使冠脉痉挛迅速缓解,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2、冠状动脉内膜撕裂(夹层):冠状动脉内膜撕裂是一种血管非闭塞表现,在冠状动脉支架广泛应用之前,内膜撕裂造成的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是住院期间死亡、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冠状动脉支架的应用使其发生率大大降低。但冠脉内膜撕裂依然是急性缺血并发症的重要原因,常表现为支架边缘的内膜撕裂而造成支架内血栓形成。其防止措施主要有操作导管要规范,切忌粗暴等,一且出现内膜撕裂等情况,应及时置入冠状动脉支架以覆盖撕裂的内膜。
3、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是发生在冠脉介入治疗过程中或之后的病变靶血管的完全闭塞。为防止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操作应轻柔规范,以避免导引导管、导引钢丝、球囊及支架直接损伤冠状动脉,造成夹层。此外,操作者应充分了解病变血管的特点,选择适合病变血管特征的手术器械(导丝、球囊、支架)。
4、支架内血栓: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可以降低急性血管闭塞的发生率,减少PTCA术后再狭窄。但是尽管术前术后辅助积极的抗栓治疗,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仍时有发生。为预防支架内血栓的发生,应充分应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的应用。若发生支架内血栓需即刻进入导管室进行冠脉造影,再次扩张病变,同时加强抗栓治疗。
5、冠状动脉穿孔:是冠脉介入治疗中少见但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发现和处理不及时,常可危及患者生命。冠状动脉穿孔关键在于预防,使用具有亲水涂层的导丝处理慢性闭塞病变时,应轻柔操作以避免损伤血管内膜,特别是分支部位血管。切忌在未证实导丝在血管真腔情况下,盲日进行扩张,以免造成冠状动脉严重破坏。应根据病变特点及血管直径选择合适的球囊导管,忌用大球囊、高压力反复扩张病变血管。冠状动脉穿孔一旦发生,应及时发现并积极处理。
术后护理
PCI术后需要注意局部护理、药物管理、饮食调理以及生活行为管理。
1、局部护理: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观察穿刺处有无出血、血肿及穿刺动脉的搏动情况。
2、药物管理:严格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以预防血栓形成。
3、饮食调理: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
4、生活行为管理:如果是桡动脉穿刺,术后无需卧床;如果是股动脉穿刺,术后24小时可以下床活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外出时,要携带冠心病急救药物硝酸甘油以备急用;遵医嘱按时复查。
术前注意
1、与医生沟通,了解PCI的完整流程、可能的效果和风险,并签署麻醉和手术知情同意书。
2、完善术前检查,比如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心肌酶、心脏彩超、心电图、胸片等,排除手术禁忌。
3、进行床上大小便训练。
4、经桡动脉手术者,术前行Allen试验。
5、遵医嘱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
6、术前6小时禁食禁水。
7、保证休息充分,心情轻松愉悦。如果精神紧张,可遵医嘱服用镇静剂。
手术操作
PCI不是外科手术而是一种心脏导管技术,具体来讲是通过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手腕上的桡动脉,经过血管穿刺把支架或其他器械放入冠状动脉里面,达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其手术方式主要包括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旋磨术、激光血管成形术等,此处以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为例,手术过程主要包括选择血管入路、送入导引导丝、球囊扩张、置入支架、退出引导丝和导管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