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详情
1、发颐
初期表现为颐颌之间的一侧发生疼痛及紧张感,轻微肿大,开口稍感困难,继则肿胀逐渐明显,并向耳之前后延伸,压迫局部,在上颌第二臼齿相对的頰粘膜上腮腺导管开口处有粘稠分泌物溢出;成脓时肿胀疼痛加剧,呈跳痛,皮色变红,可波及同侧眼睑、面颊及颈部,局部波动应指,颊粘膜上腮腺导管开口处挤出混浊黄色脓性分泌物;如不及时切开,脓肿可在颐颌部皮肤或口内粘膜或外耳道溃破,脓出臭秽。伴见低热直至髙热,口渴纳呆,便秘溲赤,苔黄膩,脉弦数。如体质虚弱,或治疗不及时,可发生毒邪延及咽喉气道,内陷脏腑之危重证候。多因热病之后余毒未清,风火热毒上攻,与气血凝滞所致,治宜清热解毒,疏风和营。方用普济消毒饮(《东垣十书》)加减,外用金黄散或玉露散、金银花露或菊花汁调敷,或用鲜菊花叶、鲜蒲公英、鲜地丁草等,捣烂湿敷。成脓时托毒透脓,普济消毒饮去牛蒡子、僵蚕,合透脓散(《外科正宗》),外治以切开排脓。
2、颜面丹毒
初期往往先表现有全身症状,如恶寒髙热,头痛纳呆,骨节酸楚,便秘尿赤,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洪数或滑数,继而头面皮肤先为小片红斑,迅速蔓延成赤丹一片,压之褪色,移手立即恢复,局部肿胀,灼热疼痛,甚则发生水疱。由鼻部破损引起者,先发于鼻额,继肿于两目,致使两目不能开视;由耳部破损引起者,先发于耳之四周,继肿及头角;由头皮破损引起者,先发于头额,继肿及脑后。若见壮热烦躁呕恶神昏者,为毒邪内攻之陷证,尤其是老人或新生儿,更易发生内陷,且较严重。此多因皮肤粘膜破伤,毒邪乘隙侵入而成,因发于头面,故多挟有风热。风热毒邪蕴结于头面肌肤后,以致局部热毒壅盛,血分有热,故治宜清热解毒,疏风和营,凉血化瘀内外用药同发顾初期。
病因
多因皮肤粘膜破损后外感风热毒邪,或因热病之后余毒未清,风火热毒上攻所致。
表现
治疗
如不及时治疗,易造成毒邪内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