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证的病因_阳明病证的症状_阳明病证怎么治疗_阳明病证的注意事项|

xuanhujiaoyu

阳明病证

阳明病证,中医病证名。是外感伤寒病变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其性质属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可因邪热内实的机制不同,又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一般说腑证较经证为重,从病的发展来说,往往经证的邪热进一步亢盛,消烁津液,导致肠燥腑实则成腑证。

英文名称

Yangming disease,Yangming syndrome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外感热病邪热抗争、阳亢热盛的极期阶段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阳明经证

主要临床表现有身大热,汗自出,烦渴引饮,面红气粗,口渴心烦,不恶寒反恶热,舌苔黄燥,脉洪大或滑数等。系因无形之燥热邪气弥漫全身,充斥阳明之经而致。治宜辛寒清热,方用白虎汤(《伤寒论》若热扰胸膈而见心烦懊侬,饥不能食者,治宜清热除烦,方用栀子豉汤(《伤寒论》)。若阳明病下后,余热未清而阴津受损,致水热互结于下焦,出现小便不利,渴欲饮水者治宜清热利水,育阴润燥,方用猪苓汤(《伤寒论》)。

2、阳明腑证

主要临床表现有潮热汗出,腹胀满硬痛,拒按,不大便,苔黄燥,脉沉实,甚则神昏谵语等。如邪热仍弥,且已传里,与肠中糟粕搏结成燥屎,致腑气不通之候,治宜泻下通腑,方用承气汤类即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谓胃承气汤(《伤寒论》)。谓胃承气汤治腑实证以燥实为主者,症见腹满不大便,不吐不下,心烦,舌燥苔黄;大承气汤治腑实证以阳明热盛,痞满燥实俱备为主者,症见潮热谵语,不大便或热结旁流,腹满硬痛或绕脐痛,或腹满不减,澉然汗出,舌苔黄燥焦黑,脉沉实或迟而有力等;小承气汤治腑实证以燥屎阻塞,痞满为主而燥热次之者,症见大便硬,腹胀满,多汗,微烦,小便数,甚则谵语。若有胃热较盛,约東于牌,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致大便干者为“脾约”,当用麻仁丸润下通便;或可见津亏肠燥便秘者,治宜润导法,方用蜜煎、猪胆汁导法。

病因

病因

多由太阳经证不解,或因少阳病失治,邪热内传入里而成。或因素体阳盛,初感外邪即成里实热证。

病机
主要病机可以简要地概括为胃家实。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气亢盛,正盛邪实。

表现

症情分析

1、阳明经证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气旺盛,邪入阳明最易化燥化热。里热炽盛,弥漫全身,蒸腾于外,故见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邪热炽盛,迫津外泄,故汗大出;热盛伤津,且汗出复伤津液,故大渴引饮;邪热上扰,心神不宁,则见烦躁;气血涌盛于面,故面赤;热迫于肺,呼吸不利,故气粗;脉洪大有力,苔黄燥,为阳明里热炽盛之象。

2、阳明腑证

阳明经气旺于日晡,四肢禀气于阳明,肠腑实热弥漫,故日晡潮热,手足然汗出;邪热与糟粕结于肠中,腑气不通,故脐腹胀满而痛,大便秘结;邪热上扰心神,则见神昏谵语,甚则狂躁不安;苔黄燥有芒刺,或焦黑燥裂,为燥热内结,津液被劫之故;邪热亢盛,有形之邪阻滞,脉道壅滞,故脉沉而有力,若邪热迫急则脉滑数。

治疗

治法
辛凉清热或清热和胃
方药
白虎汤或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常用中药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转归预后

本证可由他经传来,亦可本经自发,多因太阳表病误治失治,病邪入里,或外邪直犯阳明,遇胃阳亢盛治人,或少阳病发汗利小便等法误治后转归阳明。而阳明腑证病势较重,如不及时施治,邪热扰及心神,还可出现神昏谵语,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等症。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