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风燥证的病因_血虚风燥证的症状_血虚风燥证怎么治疗_血虚风燥证的注意事项|

xuanhujiaoyu

血虚风燥证

血虚风燥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血虚风胜化燥,皮毛及筋脉失养,以皮肤粗糙、干燥脱屑、瘙痒,或枯皱皲裂,毛发失荣脱落,肌肤麻木,手足拘急,面白无华,爪甲淡白,头晕眼花,舌淡脉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虚劳、燥痹、便秘、白疕、闭经等疾病中。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wind and dryness due to blood deficiency

其它名称

血虚风盛证、血虚肤燥生风证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消化内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虚劳、燥痹、便秘、白疕、闭经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虚劳

表现为形体消瘦,眩晕眼花,失眠多梦,肢体麻木,肌肉酸痛或抽掣,四肢关节活动不利,爪甲不荣,肌肤甲错,舌淡苔白,脉虚弱。血不养心,则神不守舍,心悸失眠。血不养肝,肝风内动,筋脉失养,则肢体麻木,肌肉疼痛或抽掣,关节活动不利。血虚化燥,计入式样,则出现爪甲不荣干裂,肌肤甲错等症,治疗则以补虚为主。治宜补血养血,祛风润燥。方用四物汤(《和剂局方》)加减。

2、燥痹

好发于女性,与女子经、孕、产、乳的生理特点有关。女子以血为本,经孕产乳都以血为用,皆易耗血,加之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而致阴血亏虚,燥邪内生,而燥邪又可进一步耗伤津血,筋脉失养,脉道失充,经络痹阻而发燥痹。临床表现为口鼻干燥,双目干痒,齿浮松脆,欲哭无泪,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皮肤干燥,伴有头晕目眩,甚则腰膝酸软,舌淡苔少津,脉细或细数。多由津血亏耗,化燥生风,机体失润,进也不能上承,则表现为口干鼻燥,齿浮松脆,双目干痒等症。血虚化燥,肺失滋润,肺气不利,则干咳少痰,痰中带血,血虚化燥,燥邪化火,进一步伤阴耗津,日久而致肝肾阴虚,择优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等症。治宜补益肝肾,养血润燥。方用杞菊地黄汤(《医级》)加减。

3、便秘

临床表现为大便干燥,口唇干燥,皮肤干痒,尿少,形弱神衰,肌肉消瘦为特点,多由久病精血内夺,年高体弱精血亏乏或汗吐下太多,亡精失血,以致津血亏少,生风化燥,胃肠失濡所致。治宜养血祛风,滋阴润燥,通便。方用四物汤(《和剂局方》)合五仁丸(《世医得效方》)。

4、白疕

临床上以皮损表现为主,症见皮肤干燥,脱屑,粗糙,瘙痒等特点,且临床症状此起彼伏,反复发作,还兼有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舌淡苔薄或少津,脉细弦。多因精血亏少,肌肤失养,生风化燥所致。治宜养血祛风润燥。方用生血润肤饮(《医学正传》)。

5、闭经

主要表现为血枯经闭,形体羸瘦,肌肤甲错,面目黧黑,头晕眼花,四肢震颤或抽搐,甚则昏仆等症。治宜养血通经,熄风润燥。方用四物汤(《和剂局方》)加减。

病因

病因

多因失血过多或久病精血内夺,年高精血衰少,或瘀血内阻,新血不生而致营血不足,肌肤筋脉失于濡养,生风化燥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口燥咽干,声音嘶哑,干咳少痰火痰中带血,皮肤干涩粗糙,毛发干枯不荣,或皮肤瘙痒,尿少,便秘,舌淡红苔干,脉细或细数。

症情分析

营血不足,心神失养则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血脉空虚,血不养肝,筋脉失养则肝风内动,手足震颤,肢体麻木。血虚化燥,肌肤失养则表现为口眼干燥,皮肤干涩粗糙或瘙痒,毛发不荣等症。

治疗

治法
养血润燥
方药

四物汤、大营煎、养血润肠丸。

常用中药
当归、生地、白芍、川芎。
针灸治疗

针灸疗法有较为理想的止痒功效,适用于本证候以瘙痒为主的病种。

1、针刺

取穴合谷、风池、血海;备用穴大椎、曲池、足三里。施补法,留针15-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2、耳针

取肺、神门、肾上腺、肝、皮质下,每日1次,留针30分钟。

3、头针

取双侧感觉区上2/5或选相应部位的感觉区,隔日针刺1次。

4、梅花针

先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用七星针在患处向心性轻巧叩刺,以少虽出血为度,隔日1次。

5、灸法

取艾卷点燃直接灸患处,每日1、2次,每次15-30分钟,有祛风散寒,活血止痒作用,适用于局限性皮肤肥厚者。

转归预后

本证好发于年高体弱,久病内伤者,在津血亏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化燥生风而成,而燥进一步伤津、伤阴而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虚热内生,如此循环,周而复始,阴损及阳,命门火衰,则阴阳俱虚。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